介绍古代云南的青铜文化。

云南玉溪古滇青铜文化在玉溪地区分布广泛,文化内涵丰富。云南省玉溪市的江川、澄江、华宁、玉溪、通海、元江等县均有青铜器发现,新平、峨山等地也有零星青铜器发现。

云南玉溪江川规模较大的李家山古墓群,位于江川县老县城南约3公里枣街村附近的山头上,高100多米。1966年11月,早杰生产队队员在山西省南坡修筑梯田,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和玉器。当时,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文化馆邀请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收集了一些出土实物。经过分析研究,确认这个地方就是这里。后来报上级批准,1972年正式发掘。共发掘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古墓的年代分为早晚两个时期。21号墓早期经放射性碳测定约为2500年前,上限为春秋战国时期,下限为西汉中期。晚期墓葬的上限为西汉中期,其中出土的铁铜器、铁器和典型的中原文物较多,其年代下限可晚至东汉。出土文物分为青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竹器、玛瑙等,其中青铜器有1000多件,包括武器、生产工具、家用电器、乐器和装饰品等。兵器有戈、矛、钹、器、啄、斧、剑、箭头、弩机、锏、甲等。生产工具包括锄头、削片机、凿子、鱼钩和纺织工具。日用包括壶、雕像、罐、勺、壶、甑、桶、碗、洗、伞套、枕头、箱、壳容器、镜子、挂钩等。其中,牛虎铜案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珍品。铜镜、钩等典型中原文化遗存的出现,说明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的青铜器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从刀柄的颜色来看,21号墓出土的一把青铜柄剑很可能是当地铸造的。

目前发现和掌握的材料是属于云南文化的青铜墓。还有澄江关目、红塔区平潭、玉溪市松关等古墓。云南玉溪元江县收集的出土文物有200多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少量陶器碎片和石器。青铜器主要是武器和生产工具,包括矛、斧、钹、剑、箭头、凿、锄等。有的兵器铸有圆锥头的几何图形和立体图形,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格。在华宁的斗木格古墓葬中,农民发掘出10多件青铜器,主要属于滇文化,其中刃部有血槽的L矛与元江出土的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对云南省玉溪市二涌关和梅园古墓葬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了一批青铜器、铁器、银器和陶器。

1991年5月,枣街村民在李家山挖地沟采矿,有新的墓葬和随葬品露出,经云南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调查,确认为青铜时代墓葬。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李家山古墓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1100平方米内清理墓葬58座,出土铜、铁、金、玉等随葬品2066件(序号)。大部分出土文物与第一次发掘相似,云南青铜文化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仍有大量器物。199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3年部分精品入选上海举办的“中国文物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春,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在李家山又发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铜器和铁器100余件。

云南玉溪李家山古墓葬是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年。两次发掘清理的85座墓葬均为竖坑,分为贵族墓和平民墓。墓室里的大部分人骨都腐烂了。从墓中遗留的零散尸骨来看,应该是仰卧、直肢葬。大部分是一个人埋的,只有少数是两个人埋的。根据判断,当地铸造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发现和掌握的材料是属于云南文化的青铜墓。还有澄江关目、红塔区平潭、玉溪市松关等古墓。元江县收集了200多件出土文物,主要是青铜器,还有少量陶器和石器。青铜器主要是武器和生产工具,包括矛、斧、钹、剑、箭头、凿、锄等。有的兵器铸有圆锥头的几何图形和立体图形,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格。在华宁的斗木格古墓葬中,农民发掘出10多件青铜器,主要属于滇文化,其中刃部有血槽的L矛与元江出土的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对云南省玉溪市二涌关和梅园古墓葬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了一批青铜器、铁器、银器和陶器。

1991年5月,枣街村民在李家山挖地沟采矿,有新的墓葬和随葬品露出,经云南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调查,确认为青铜时代墓葬。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李家山古墓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1100平方米内清理墓葬58座,出土铜、铁、金、玉等随葬品2066件(序号)。大部分出土文物与第一次发掘相似,云南青铜文化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仍有大量器物。199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3年部分精品入选上海举办的“中国文物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春,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在李家山又发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铜器和铁器100余件。

李家山古墓葬是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年。两次发掘清理的85座墓葬均为竖坑,分为贵族墓和平民墓。墓室里的大部分人骨都腐烂了。从墓中遗留的零散尸骨来看,应该是仰卧、直肢葬。大部分是一个人埋的,只有少数是两个人埋的。从随葬品的组合来看,男性墓葬中的随葬品多为礼器、武器、生产工具和搭扣,女性墓葬中则以金、铜、贝壳、纺织工具和针线管为主。贵族墓区有6座大墓。最大的墓口长6.8米,宽5.6米,深6米。墓中随葬品有带伞青铜俑、编钟、铜鼓、贝壳、金带、金鞘及大量金器、玛瑙、玉器,可判断为云南皇族墓葬。从人物和活动场景来看,“滇族”男性多以武器和生产工具武装,主要从事战争、狩猎和农耕,女性则主要从事纺织和养殖。这种不同性别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现在随葬品上的差异,在古代墓葬制度中是普遍存在的。

云南玉溪李家山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兵器、乐器、礼仪用具、生产工具、纺织工具、家用电器、装饰品、马饰等。器物有铜、铁、金、银、玉、石、木、漆等,其中以青铜器居多。兵器有矛、剑、斧、钹、钹、矛、佩、弩、甲、鞘、锏等,共计680余件。其中一个挂着长矛,刀刃尾端两侧挂着一个椎髻的裸男。他双手被反绑在背后,身体弯曲,头耷拉着,似乎在痛苦地呻吟。他是云南的奴隶或战俘,形象生动感人。另一只手握着一把剑形的葛,右手向后握着剑柄为葛助阵。乐器表面镀锡,光亮锋利,造型奇特,是兵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再比如动物纹的臂甲,呈圆柱形,上厚下薄,背面有开口,口边有两排对称的穿孔,方便紧密捆绑。钉面上精致细致的线雕图案是豹、虎、熊、鹿、猪、鸡、鱼、虾、蜈蚣、蜜蜂、甲虫等动物和昆虫的形象。,线条流畅明快,形象生动。生产工具包括锄头、削片机、凿子、铲子、鱼钩、挖洞器等。其中铜锄和蛇形柄在一般生产工具中并不多见。纺织工具有经轴、毛刷、弓、钹、工字梁、打纬刀、锭子、缝纫盒、缝纫筒、卷绕板、锥体、纺车等。日常用品包括壶、杯、罐、勺、雕像、水壶、甑、碗、洗涤物、枕头、箱、镜、盒、斗、伞、钩、贝类容器等。乐器包括编钟、铜鼓和葫芦丝。礼仪用具包括伞俑、杖头和其他模仿动物形状的武器。饰品有圆形扣、长方形扣、屋形扣、动物浮雕扣、玛瑙扣、宽边玉镯、铜孔雀、镀金牛头、金腰带、金盘指、杯形金饰、动物形金饰、金项链、金手镯、铜镜、钹等。马饰有笼头、铃、策、泡、攒、马衔、单向筒、三通筒、铜板等。李家山墓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是牛户铜案,它是云南青铜文化的杰作。铜案由一虎二牛组成。箱体主体是一只四蹄站立的牛,前后腿之间有横梁。椭圆形的牛背是表壳表面。一头小牛横立在大牛的腹部下方,站在大牛前后腿的横梁上;最后一只老虎四爪抓住大牛的后裆,虎口紧咬大牛的尾巴。大牛脖子粗,肌肉饱满有力,表情安静沉稳,而老虎又咬又抓。静与动的结合,轻与重的平衡,预示着自然界中生命与力量的斗争。因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被誉为稀世珍宝。

在贝壳容器中有一个老虎鲁牛贝壳容器,它是圆柱形的,腰部稍微隆起,下面有三只脚。脚呈人形坐着,身体支撑在头和手上;腰上刻有花纹。一组六只孔雀带蛇,另一组四个人,分别牵牛、赶牛、持斧,还有鹿、牛、绳纹。盖子呈圆盘状,顶端中央铸有一只大牛,结实有力;三鹿周围有老虎,老虎围着,跟着三鹿咬一口;丹尼尔的头紧贴着老虎的身体,睁大眼睛看着老虎,以示威慑。贝壳容器里的场面宏大,牺牲播种贝壳的人很多。主要物件是一个四耳三足的铜鼓。树干和腰下装饰着赛跑和舞蹈的“羽毛人”;封面上铸有35人:坐在肩上的女贵族,扛着肩的男女仆从,开道的,撑着伞跟在后面的,农民(妇女)播种的,趁祭祀之地交易的商贩,头上顶着坛坛罐罐的人,提着篮子的人,展示布帛的人,或站或走,或蹲或坐。中间盖一个圆孔,插一根高高的铜柱,显然是云南人祭祀活动的场景。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杀贝祭祀血腥恐怖的场面相比,西汉后期,由于中华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的不断扩大,云南人的祭祀活动更加平和文明。

五牛线盒,战国时期,高31.2厘米,盖径1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收藏。该器上部呈圆形,下端略成束状,底部呈圆形、方形、扁平状。底部有四个平足。盖子上饰有蛇纹和竹纹,顶部铸有五头牛,牛腹部有云纹和织纹。出土时,盒子里有残留的丝线。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藏西汉高61.5厘米的男伞俑。这些小雕像跪在一个铜鼓上,头上顶着一个高高的发髻,耳朵上戴着一枚戒指(戒指已经丢失),脖子上挂着一条珠链。袖长及肘,右肩左臀系宽带剑,背后盖毡,后腰突出,外系腰带,腹前戴圆扣,臂上戴铜钹。双手撑着伞,伞已经掉了。

祭祀扣,战国时期,高6厘米,宽12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画面右侧立着一根柱子,上粗下细,顶端有两层锥台。一头牛被拴在柱子上,一个年幼的孩子被倒吊着。一个人拉紧将牛脖子和前腿绑在柱子上的绳子。一人被牛踩在地上,仰面呻吟。一人牵着牛脖子的绳子,另一人双手牵着牛尾巴。有两条蛇盘绕在它下面。一条蛇咬着绑牛的绳子,另一条蛇在它头上蹲下一只青蛙。背面有长方形的按钮。

牛食扣,西汉,长11.5厘米,高7.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一个人和一头牛站在一条蛇上。一人戴吊耳帽,穿无领外套,腹部前侧有圆扣,翻脚。牛的肩和背是平的,绳子系在牛角根部。喂牛器右手拿着绳子,左手给牛喂食物,牛伸出舌头舔。背面有长方形的按钮。

云南玉溪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和制作技法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崇尚自然和个性。在制作这些青铜器的时候,我们掌握了铜锡合金的适当比例,并且知道配方的变化是因为器物的用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