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坚持解决“三农”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优质高效农业,让农村宜居宜业,让农民致富。

扩展知识:

“农业,天下之本,大事也。”"以农业为中心是这个国家的轮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业是立国之本,这是立国之本。必须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和农民。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还在农村。

虽然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足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从现在到2035年,只有三个五年规划期,要赶快行动。

对于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需要科学分析和深化研究,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当前,首先要做好“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从近百年来世界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来看,稳定好农业基础部门,守住好“三农”基础,才是“压舱石”。对于一个6543.8+0.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是在提升,是在掌握全局的主动权。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多次强调,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搞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生产供应稳定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风险挑战,我们不仅要稳定农业部门,还要稳定农村部门。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农民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近3000万农民工一度留在家乡返乡。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并没有错。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地有房,回去也有地有饭有工作,就算不回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农民扎根城市之前,不要急于切断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之间有进有退。这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构建发展新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之举,也是我们适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第一招。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空间巨大,大有可为。

几亿农民同时走向全面现代化,可以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周期是国内大周期的应有之义,也是保证国内国际双周期健康比例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