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历史传承:云冈石窟发掘了多久?

对于它的发掘年代,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比如目前主要是“和平论”,其次是“神瑞论”、“兴安论”。

作为中国的国宝和世界文化遗产,有必要探究云冈石窟的确切发掘日期。

“神瑞”说——云冈石窟开凿于神瑞年间(公元414-415年)的说法,主要是根据唐代正典的记载和魏后期元氏县的佛经传中的记载:“魏大祖道武帝改名神瑞元年,成为金孝武太原元年。

.....人生知佛,建大寺。

恒安郊区西谷的石壁,全是凿成的洞窟,高十余尺,东西三十里。一排排连在一起,数量很多。“后世有一些经典以此为基础,用了这样一句话:“始于神智,止于光明。“这种说法存在严重的年代错误,也与史实不符:首先,北魏道武帝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后,只有天星和天赐两个称号,根本没有神瑞这个称号。

这个称号是元帝在北魏和明朝的称号。

从公元398年到神瑞元年(公元414年),相差16年。

神瑞元年(公元414)不是太原元年(公元376),后者比前者早了38年。

也就是说晋孝武帝太原元年,梁武帝还没有迁都平城,显然不是太原元年。

《魏氏老志》中,谈到神瑞时期的佛教活动,只说:“太宗修持其位,继太祖之业,尊黄老,崇佛,在北京城内四面八方树立形象,仍令萨满传授民风。”也没有提到“恒安郊区西谷石壁皆凿洞”这一佛教界的大事。

其次,太祖皇帝(424-451)的“灭佛”是一件大事,也是北魏都城佛教界的一个灾难门槛。

即使是大佛灭绝前挖的窑洞,也会被大规模破坏,尤其是北京郊区,更是不可避免。

然而,这些在当时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石窟寺的破坏在舒威没有记载。

即使是北魏以后,在近代的正史或野史中,也没有关于佛祖被毁时云冈石窟被毁的记载。

第三,在云冈石窟保存的现状上,历代很多研究者,尤其是近现代有志于研究云冈的研究者,对云冈石窟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或者测绘拍照,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灭佛”的明显痕迹。

以上种种也说明“沈锐论”很难成立。

现代学者陈垣先生在《记录大同五洲山石窟寺》一文中对“神瑞”说提出质疑:“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魏太祖自云中迁平城,即今大同县,即所谓恒安之都。

《魏氏劳志》天星元年,在京城发起五级佛教地图。

太宗的做法始于北京城四方,形象得以确立。

据说北京的五级佛图,那么郊区西边的石窟寺一定是太祖天星的天下所建。

在北京和城市的四个方向建立图像意味着郊区的西部石窟寺是在太宗申瑞的世界里建立的,它不是没有影响。

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学者苏白也根据陈垣先生在《大金梧州山重建石洞寺碑注释》中的文章,对“神瑞说”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从神瑞时代的历史条件现实来看,我们可以在《魏武帝纪》中看到,从道武帝迁都平城(公元398年)到明朝神瑞初年(公元465,438+04年),只有65,438+06年。

刚迁都的时候平城很荒凉。

在此基础上,建造都城还处于初级阶段:宫殿、房屋、城墙等。

它的工程浩大,耗资巨大,对于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和平论”——认为云冈石窟开凿和“谭瑶五窟”完成于对文献认识有偏差的和平年代(公元460-465年)的理论,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似乎已经成为主流说法。

其依据是《舒威实劳志》:“太平之初,太傅为圣人。

昙曜用萨摩亚体系取而代之。

明年初,当昙曜恢复佛教时,他被命令从中山去北京,在那里他得到皇帝的报酬。他在路上被发现,在御马前穿着黑曜石大衣,以为马认识好人。

皇后得到了老师的礼物。

昙曜·白蒂在首都西武县建造了五个洞穴并雕刻了一尊佛像。

最高的70英尺,第二个60英尺,雕工惊人,为世界之最。

昙曜演奏:平奇虎和人民...“上面的引文描述了两年间发生的事情。

元年号:发生什么事和平初(公元460年),道长师贤圆寂。

昙曜接过了道士的统一职务,同时改名为萨满教。

第二年号:在提到昙曜继承萨摩亚体系时,追溯到“昙曜恢复佛教的第二年”和即席第二年(公元453年)发生的事情:他集中介绍了昙曜和他的行动。

即昙曜在兴安二年进京,受到文成帝的信任,而昙曜建议并开凿了五洲山石窟,因此得到了文成帝的赏识和重用。

这第二个标题所描述的昙曜的这些经历和举动,都是为了说明昙曜不仅有好机会——他认识好人,也有能力做一些事情——开洞天造像,所以在和平之初,文成帝委托他一个重要的任务——萨满教,并成功地接手了一个老师的班。

这解释了为什么昙曜能够接管萨摩亚系统,以避免读者的突然怀疑。

这就是作者《舒威》的叙事手法,以果追因。

这个叙事告诉我们的是“明年复佛”,和平开始前的九年。

这和和平之初是两码事,不能妄自菲薄。

“和平论”只是把昙曜在这九年中的行动算作和平的开始。

从现存石窟的规模和雕刻现状来看,“和平论”认为“谭瑶五窟”在和平年代只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

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目前“谭瑶五窟”真可谓“高七十尺,宽六十尺,雕工雄伟,居寿之首”。

整个工程浩大艰巨,造型宏伟,雕刻精美。

1500多年前的北魏,生产力非常低下落后,雕刻条件原始简陋。

大兵团参加开山还行,但是挖五个洞没有更多的人挤的时候就没用了,雕佛像就更没精力了。

在和平时期(公元460-465年)的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这样五个洞穴的巨大工作量(按照目前公认的洞穴16-洞穴20)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兴安论”——比较符合文学描写而被“和平论”忽略的即席两年期。

前一段的引文中,昙曜在《初和》中被任命为萨摩亚教派后,插入了一个重要的年号——“明年昙曜复佛之时”,即席安二年(公元453年),之后的九年昙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兴安二年昙曜来到首都——平城。尽管圣人在这个时候仍然是一个道教派别,昙曜仍然受到文成帝的信任和尊重。

此时昙曜也有了“白蒂”的优势和机会,于是建议“封锁京中西武郡,开五洞,刻一尊佛像”。

但有些学者可能只注意到这段话开头的“太平之始”的标题,而忽略了“次年复佛”(兴安二年)的标题,很自然地把“白蒂”和“五窟”移到了引文开头的“太平之始”。

“佛事复辟次年”发生的事,也是平安的开始。

其次,上述引文中的“白蒂”二字与引文后面的“奏”字不同:昙曜在兴安二年被文成帝“担任太傅”后,并未担任任何官职,自然不能在朝廷上与同级大臣讨论。

但他可以利用文成帝对自己的尊重,在法庭下说话。

《舒威》的作者在这里用了“白”字,而不是“打”,很有用心:既从侧面区分了昙曜的民间身份,又表明这是朝廷下的谈话或建议、请示及后续行动。

引文后用“奏”字,后面不加“白”字,是为了与前者相区别,表示已经是“和”之初,昙曜成为萨摩亚制度,在拥有了朝廷审议的官职后,这是朝廷的官印或建议、训令。

“在都城西武郡,刻了五个洞窟,刻了一尊佛像”,这正是昙曜利用文成帝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在法庭上与文成帝谈话后所建议和行动的。

第三,“最高七十尺,第二六十尺,雕工惊人,为天下之最。”这是《舒威》的作者韦寿,他描述并评价了昙曜开凿五洞的成就。

如果有人说这四句话也是昙曜说的,那么这两句“雕琢了不起,是人生最棒的”,显然是对自己成就的自我吹嘘,甚至变成了自我吹嘘!佛教徒的戒律之一是:不要胡说八道。

作为一个开悟的和尚,昙曜绝不会说出这样的“废话”。

然而,作为后人,魏寿完成《舒威》却是在一百年之后。

当他写到昙曜向文成帝求教并挖了一个石窟时,他有时间和空间去客观地比较和鉴别昙曜开窟造像的成功和世人的看法。

他给予了由衷的钦佩和高度的赞扬。用“雕工瑰丽,天下第一”来评价五大洞天,是恰当而准确的。

《续高僧昙曜传》也可作为旁证:(昙曜)“元魏太平年,我住在恒安石窟乐瞳寺,是魏帝所建。

去衡安西北三十里五洲谷北的石崖,建一座佛寺,名为灵岩。

这个大壁龛可以容纳20多英尺高,可以容纳3000人。

不要把脸刻上,穷漂亮;小众不一样,吓人。

梳子相连,三十余里。

洞头和尚庙源源不断,上千人。上面这段话,说的是恒安石窟的乐瞳庙,但不是普通的砖木结构的庙,也不是临时栖身的小窑洞。

而是一个已经被成功挖掘的洞穴寺庙。

恒安石窟乐瞳庙中的“活”字值得研究。

通过“住”字,说明恒安石窟(云冈石窟)的乐瞳寺已在“和平年”落成,让“受文成帝教”的和尚昙曜得以居住。

而且,如此庞大的工程,如果按照“和平论”的五年建设期来计算,即使在三年建设期内,昙曜也无法在这个萨摩亚体系中生存下去。

这也反证了一个事实,如果两年前在兴安开工,到“和平”之初已经施工了十几年,那么乐瞳庙基本建成后可以住人也是合理的。

有些人可能怀疑《续僧传》不能为昙曜作证。

实际上,这两本书的作者相距并不太远:《舒威》的作者魏寿,只是在北齐天宝五年(公元554年)写的。

后来作者去世后,又修改了两次,才成为最终版本。

《续僧传》的作者道玄报告说,他在唐代贞观初(公元627年)搜集整理资料,在贞观十九年完成成书。

即使不按照舒威的四次修改计算,从手稿发布到开始收集整理资料也不过73年。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的人,但也相距不远。

因此,唐玄宗的记述从侧面提供了昙曜活动年代的依据,应该也是可信的。

从上述舒威《次年复佛》中的“白蒂”到昙曜《续僧传》中的“平安年……住恒安石窟乐瞳寺……”可以看出,云冈石窟应该是兴安二年创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