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冀州古文化

历史沿革冀州市的名称源于古冀州,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创立的远古时代。据《史记》记载,大禹治水,“开九州,通九路,陂九河,渡九三”,根据山川大势,划分野州,建立九州,包括冀州,位列第一。

古代冀州疆域辽阔,“包括大河(黄河)东北”,而《尔雅释第》记载“冀称两河之间”,即黄河与辽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古冀州的疆域包括河北、山西两省和河南黄河以北、内蒙古以南、辽宁辽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为九州之最。古代冀州还是帝都之地,尧舜禹三皇都在冀州,号称“天下之邦,天子常居”。九州在古代影响深远,凝聚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情结。有“九州之首”之称的冀州,名扬天下,世代传唱。河北省,简称“冀”,也出自古冀州。

西汉初年,高六年(公元前201),冀州故城(名为新都城)成为县郡治所,先后称新都城、新都城、广川、乐成国、安平。三国时期,冀州设在新都,随后新都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中心。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冀州一直是辅佐京都的“京师巨州”,冀州城一直是当地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以来,辖区逐渐缩小,冀州改为直隶州,辖南宫、武义、衡水、枣强、新河五县。民国二年(1913),撤销直隶州冀州,开始称蓟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蓟县撤县建市(县级市)。

秦汉以前,中国有所谓的“九州”、“十二州”。称九州为冀、燕、青、徐、杨、荆、禹、梁、雍。尔雅称九州姬、游、燕、英、徐、阳、景、玉、雍。姬分姬和尤。被称为“九州”的冀、幽、贺、燕、青、阳、荆、虞、雍。嵇分为嵇、幽、和三种状态。尧典分为12州,意思是禹治水后,舜将“九州”分为幽、并、营三州,使之成为12州。但“九州”和“十二州”都是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冀州作为一个实际的行政区划,始于汉代。

冀州有许多古迹,是历史遗迹。《中华民国蓟县志》记载的古迹有107处,其中最早的有汉冀州安平的碑、陈的少碑、汉文帝南巡碑、唐代的唐文麟郎、冯卿墓碑。它们中的许多在石刻中是罕见的。现存的重要古迹有:南坛纪念碑、千林寺碑、三友白贝碑、宋麦伦墓碑碑、重建冀州城碑、胡夫子碑等。有冰雹塔,摩天塔(已毁),还有很多古代石雕,如汉代的大石磨,唐代的石井栅栏,历代的石像。冀州出土了很多文物。冀州市文保所委托衡水区文物保存中心保存的文物有:国家二级文物4件,均为汉代文物,国家三级文物9件,其中汉代文物2件,唐代文物1件,晋代文物3件,明代文物1件。汉代文物239件(件),金代文物1件,年代未定的文物5件,其中最珍贵的是汉代的那件金(或银)玉衣。旅游局还保存了许多文物,包括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遗留下来的文物。

历史名人在冀州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包括朝廷官员和文人墨客。这些名人从不同方面为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头上悬梁”的典故出自汉代冀州人孙敬,成为刻苦学习的典范。邳彤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将军,他帮助刘秀成就了大事,被誉为“药王”。东晋十六国时期,来自冀州的冯巴和洪峰是北燕的国君;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是冀州东部月亮村人,她的汉化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冀州也有不少经学大师:隋代儒生、天文学家刘卓;父亲孔超,唐代著名的大臣、文学家;东晋翻译家,著名高僧石,现代武术家宋麦伦,现代古籍专家雷孟水,不胜枚举。

汉代新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孙李政村)人孙敬,是孙敬勤奋好学的故事。《太平玉兰》载:“好学,早晚不绝”。孙静经常通宵努力学习。为了消除睡意,它起源于屋顶的横梁。如果我低头想睡觉,我就会警觉。孙敬以其独特的“悬梁”精神刻苦读书,终于成为当时的知名学者。后人十分推崇孙敬“悬梁”刻苦读书的精神,并将此与战国时期苏秦“读书为眠,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合为“悬梁刺其股”来教育学生。在圣紫晶,有一句话叫“头挂横梁,锥子粘股票,却不教书,勤勤恳恳,如萤火,似雪,但家境贫寒,学无止境”孙静、苏秦、车胤的《萤火》、孙康的《雪》都是刻苦学习的典范。

冯太后,昌乐县新都(今冀州市冀州镇月亮村)人,北魏杰出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和习俗方面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革。如:提倡汉化,提倡教育,实行均田制。经过冯太后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北魏日趋稳固,为孝文帝执政后大规模推行汉化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