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著评论:明朝那些事

蒂希

明朝的事主要讲明朝1344到1644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以时间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人物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论。

看完这本书,感触良多。作者用一种幽默的笔触,从枯燥的史书中提炼出明朝厚重的历史,带领我们穿越厚重的历史迷雾,抛开后人的主观臆断,走进一个真实的明朝,去感受和深思历史舞台上的人和事。

猛将轶事千古传,诸侯空。无数英雄梦谁能借鉴?这是我对明朝那些事最深的感受。

这本书讲了很多明朝皇帝,很多都让人印象深刻。如:历经磨难如凤凰涅槃的朱元璋,终于浴火重生,建立了光芒四射的明朝;十五岁时,他登上了王位。十七岁时,他用才华打败了权臣杨廷和。十八岁时,他建立了自己辉煌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勤俭持家,知人善任,六师屡出,漠北尘埃清,韦德所围之人,四方宾客,明朝贡品,几乎三十国,疆域辽阔,汉唐深远!传奇皇帝朱迪,他成功、英勇、富有。

但是我最崇拜的皇帝是朱由检,崇祯皇帝。崇祯的一生并不坎坷。他在上台之前,想尽办法杀死死去的人妖魏忠贤。死人妖被杀,党争又出来了。后来金入侵,袁崇焕被盯上了。后来金没折腾回来,但元也没折腾回来。他想等几年,把国内的经济建设搞好,然后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天灾发生,几个人出来搞内乱造反。士兵杀了一些人,一些更狠的人(比如李自成)就出来了。然后调兵,把一些比较狠的人打趴下了。投降,投降,跑,跑,正准备集合...

清军已经进来了。也好,把主力全部调到辽东打阿清军一年左右,终于把人处理掉了,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又折回,逃跑的又跑回来。巧了,又是一次饥荒,我们活不下去了,于是大家一起造反。简单来说,崇祯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没有工作范围,什么都要管。他每天上班,不是和人吵架(官员),就是和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破烂烂,吃得少,和老婆睡得少,只睡五六个小时。不时有坏消息传来。什么北方来电,西方来电,祖坟被烧,部里都会。崇祯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挨的棍子估计比某些狗血剧里的悲情女主角多得多,打架能力更强。

可惜崇祯以上所有的悲惨经历和努力,都换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更不幸的是,他知道这一点。明知结局注定失败,他依然全力以赴,日夜兼程,不到长城绝不放弃,不到南墙不回头,不到最后结局兵临城下绝不放弃。在崇祯身上,我看到了非常坚定的人生信念。即使命运对不起我,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依然没有放弃。崇祯,一个伟人。

还有一个人,是心理学大师,被后人称为“四派”: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这四个头衔他都配得上。他是王守仁。文学不用说,除了买官,没有文采;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上军校,不拿盗版《孙子兵法》就能打仗的人。他不仅会打架,还会耍花招。用兵方法千奇百怪。生活中的老实人,一到战场就会立刻变得无比险恶,让对手叫苦不迭;在政治上,他让对手们头疼。看到他的时候比看不到他的时候更烦。他担心自己勾心斗角,与大臣斗智斗勇,在政坛上如鱼得水。但最让王老师佩服的是他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要有远大的志向,就要有踏实的方法。四百年后,一个年轻人看到这句话,把它当作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为陶行知。王守仁,一个罕见的天才。

通过《明朝那些事》,我了解到诚实正直的好人是值得敬佩的,但有时候好人未必能成大事。拍马屁*,搞关系,不是坏人的专利。等待一个自己心中终极正义的机会,甚至做一些会让自己背上恶名的事情,让人更加尊重和感动。包拯的权力来源于贤明君主的支持,所以他能明察秋毫,惩恶扬善。可惜这样的智者太少了,于是一代大将岳飞惨死,留下了“还没来得及征服就已经死了,英雄从此在衣襟上哭泣”的遗憾。所以在明朝中后期,忠厚善良的海瑞只能造福一城一县,而张和徐阶却能造福天下百姓。

在此,我要向作者致敬。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能把复杂尴尬的史料变成生动直白的小说。真的很难想象一个29岁的人能对人生有如此深刻的看法。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人生哲学。

我今年二十岁了,会变得更加成熟,会有更好的未来!

偏激

小时候对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这本书,就像在我眼前打开的一扇窗,是窗外一道美丽而崭新的风景。

明知道只是个意外。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们结束了上海之旅。回来的路上,我在火车上向一个不认识的兄弟借了一本书,只是为了打发旅途的无聊时光。没想到,短短几页,我的眼睛和心灵就被它深深吸引,回家后不久,我就把全套书装进了口袋。它——《明朝那些事》偶然走进了我的世界。以至于后来深深地“迷恋”上了它。

《明史》共七卷,主要讲述明朝从1344到1644这三百年间的历史事件。这本书详细描绘了明朝第17任皇帝和许多其他人物,并以独特的笔触将他们全景展示。有人说:经典名著体现的是语言的魅力,普通小说传递的是故事的魅力。其实,历史不是破台,不是古庙,不是黄书,不是粗制滥造的文字。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传奇小说。但现在很多历史题材的书,要么局限于史料,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要么脱离正史,荒诞不经。《明朝那些事》是一个突破。它以正史为基础,以一些笔记为支撑,以个人的评论和感受为点缀,将语言的魅力与故事的魅力无缝结合,构建出一座坚固、华丽、精致的建筑。其语言朴实平实,不矫饰深奥,语气轻松愉悦,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现代流行词汇,通俗易懂;大多是幽默调侃,让人捧腹大笑。在写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我总会借用别人的语录或者用推论来解释*。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那句话:历史本身就是精彩的,历史可以写得很好。正是有了这句座右铭,他才写出了这样一套书——一本真正的小说,一本轻松的历史书。这样的书怎么会不被读者喜爱呢?

历史很精彩,但也很复杂。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难免对一件事、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只有跳出个人的爱恨情仇,用客观严谨的眼光看待历史,才能有限地接近真相。明朝的那些东西做到了。作者在书中以清醒的头脑和公正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张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高位仍然是阴谋、陷害和算计造成的;戚继光是一个有才华的抗日名将,但他也是*中的裙带。哈利的诚实、正直、正直自然值得赞美和崇拜,但他极端、刻板的性格使他只看到黑暗,却始终无力改变它;朱迪确实有阴险的欺诈和残忍的杀戮,但他无与伦比的领导能力和他创造的盛世仍然让他值得后人称颂...历史就是这样,有美也有丑;有崇高的理想和无私的支持,也有勾心斗角和阴谋诡计。《明朝那些事》给我们还原的,正是这样一段历史,一段多变而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段真实的历史。

现在,这七本书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当我自由了,累了,郁闷了,我会再次打开它们,沉浸在已经熟悉的故事里,再次被幽默的语言逗笑,再次为紧张的剧情而心潮澎湃。它向我展示了很多:力量、正直、善良、坚持、宽恕、勇气、坚持、理想、信念……还有很多美好的精神。它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也一次次震撼了我的心灵。《明朝那些事》你是我的良师益友,引领我走进了历史知识的殿堂;你是我的好朋友,让我领略了无数人生的道理和智慧。

提索

郑和与生于四年(1371),原名马,云南人。他从小聪明好学,从小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据说当时航海在中国还不是热门学科,云南也不是一个能出海的地方。郑和为什么喜欢航海?

这是因为郑和是虔诚的穆斯林,所有的穆斯林都有一个新的愿望——去麦加朝圣。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去过麦加。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给他讲朝圣航行的惊险经历和千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闻异事。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他,所以马努力锻炼和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总有一天,他一定会乘风破浪,去麦加朝圣。

十一岁成为儿童战俘,对待儿童战俘的做法是阉割。从此,这个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雪和沙漠的黄沙到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这个年纪,本该在家里玩耍嬉闹,却突然成了战争的一员,在战场上奔跑着血流成河的尸体。剑和矛已经取代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小孩,没有人会管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他明天能活下来,所以能照顾他的是他自己。

悲惨的经历并没有抹去他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五年的流浪生活,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迪。那时,朱迪还是王子。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意志坚定的少年,选择他作为自己的贴身保镖。从那以后,马就一直跟着左右,成了他的心腹。

马是一个注定要成就大事的人。靖南战争后,他与朱迪并肩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郑村坝战役中,朱迪用他的计划击破了李景龙的第七营,打败了南方联盟军。

从此,朱迪也重新认识了这个私人保镖。朱迪即位后,立即封马为内廷太监,这已经是内廷最重要的职位了。朱迪给他更大的荣耀,并给他姓“郑”。后来,他改名为郑和,一个注定在历史上闪耀的名字。

但命运似乎让他成为传奇,让他不朽。一个更伟大的使命和荣耀会降临到他身上,一个更伟大的事业等着他去开创。

朱迪安排具有丰富航海知识的郑和组织一支船队出海,目的很深。除了寻找文健,郑和还肩负着征服世界和高瞻远瞩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

郑和船队向南航行,先到达占城,半个月后到达爪哇岛(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但任何人从马六甲海峡去非洲都必须经过此地。当时也是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地方。郑和船队南下,途经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与沿途西方国家进行交往和贸易活动。这些国家还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准备前往中国向永乐皇帝进贡。郑和带着贸易的货物和各国的使节,到达了这次航行的目的地古里。

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泽克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由于古里的统治者多次派使节来华朝贡,他们纷纷向中国投降,永乐三年,明成祖向古里的统治者发出诏书(委托书),正式立他们为王,并给他们加封等物。但是圣旨写好了,却没有那么容易送达,因为被封的人还在印度,所以郑和这次带着圣旨来到了古里。他拿着圣旨,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古里王。从此,两国关系更加密切。此后,郑和下西洋都以此为中转站和落脚点。

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他带领部下和当地群众建了一座亭子,上面有碑文纪念这段历史,说:

他的国家去中国十几万里,人和事都是咸的,何来欢喜?同样的风,我们在这里刻石,万古长青。

他比葡萄牙人达·伽马早60多年来到这里,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代表和平与友谊的纪念碑。

首次航行就这样完成了。虽然这次创造历史的航行没有找到文健皇帝,但它带来了许多来自西方国家的使节。这些使臣见证了大明的盛世,对他非常钦佩,纷纷向他进贡。

在朱迪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他的航行。此后,他曾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郑和的努力,西方国家在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国力差异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没有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真的用自己的文明和包容征服了这些国家。

郑和不仅完成了外交使命,还成功开辟了新航线。他发现可以避开风暴区,通过印度的古里(今科泽克特)和柳山(今马尔代夫),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各国。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行中,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去过很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家,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郑和七下西洋。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郑和再次起航。郑和的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向各国传递消息,然后穿过曼德海峡,沿着红海向北航行,到达郑和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麦加。

穆斯林一生的荣耀就是来这里朝圣。郑和终于来到了这个地方。虽然他是一个优秀的航海家和历史创造者,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普通而虔诚的穆斯林。

他终于来到了这个梦想的地方,他终于摸到了神圣的石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50多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前,梦想开始,五十年后,梦想成真。这是郑和传奇人生的轨迹。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耗尽了郑和的全部精力。在回家的路上,他终于病倒了,病不起。当这艘船到达古力,结束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时,郑和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结束了他的生命。由于童年的不幸,他没能结婚生子,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被后人铭记的伟人。

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成就了这一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他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而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很不幸,但他没能享受到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传奇,一个中国人在海上的传奇。

创造这个传奇的郑和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古里成为郑和到达的最后一个地方,这似乎是天意。20多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兴高采烈的时候,他豪言壮语:“在这里刻下一块石头,永放光芒。”20年后,他在这里满意地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古时候的人再也看不到大明的舰队了。郑和之后就没有郑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