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随笔|大华1935写作

在Xi著名的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叫太华路。这条路曾因大华棉纺厂鼎盛时期而得名。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曾经是西北棉纺行业龙头的大化棉纺厂,早已风光不再,声名狼藉。只有这条泰华路还在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仿佛人们在讲述着大华棉纺厂辉煌的过去。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占领中国市场,出口产品,特别是日本产品,向中国倾销大量机器工业化生产的国内产品。中国国内手工作坊制造的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失去了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在国外流失了大量资本,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资本家纷纷兴办实业,实行实业报国。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较晚,最早登上西北地区工业发展舞台的是Xi安大华棉纺厂。

1935年,爱国民族资本家史凤祥创办大华纱厂,抵制日本棉纱在华倾销。史凤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资本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亲自参与了大华纱厂的厂房和标志设计,编写教材,并于1941创办了大华纺织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是陕西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纺织工业学院,为陕西、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工业专门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从65438年到0939年,侵华日军多次轰炸大华纺织厂,给工厂造成了巨大损失。主要的生产单位也搬到了四川广元,但他们仍然尽力保护主工厂的安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华纺织厂虽然生产时断时续,但厂内工人积极参加革命,成立党小组,建立地下组织和纠察队,保卫工厂和厂内工人的生命安全。“Xi事变”期间,大华工人救亡协会是Xi救亡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大化棉纺厂解放后迅速复工,党组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华纺织厂门前曾经有一条土路,因厂名而得名大华路。后来在1954的城市改造中拓宽硬化,更名为泰华路。

解放后,大华纺织厂多次改组,后来成为西北纺织业的著名企业。创建的“雁塔牌”和“辽源牌”平纹细布畅销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西北地区最著名的纺织品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不能满足多样化市场的要求,大华纺织厂的生产形势每况愈下。最后,2018,10,大华纺织厂无力维持经营,宣布政策性破产。

大华纺织厂虽然破产了,但工厂作为工业遗址保留了下来,体现了太华路对面的大明宫遗址。为了让老厂房充满活力,曲江公司参照轻纺城老厂房模式,将其改造成艺术街区。

如今,大华纺织厂已建成集时尚、美食、文化、休闲、娱乐、购物等城市综合消费为一体的跨境文化商业社区。已命名为“大华1935”,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

如今闲暇之余,徜徉在“大华1935”小区,给人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参观老厂改建的博物馆,品味大华纺织厂的前世,让人不禁想起她辉煌的过去,纺织机的唧唧声仿佛就在昨天。同时,馆内还陈列着一些中国城市发展的老物件,如“三转一环一按”(“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环”:收音机;“点击”:摄像头)等。,让人不禁感慨经济社会发展之快。出了门,走在由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商业区,给人一种闲适感。除了快节奏的生活,在穿越时空的同时,在安静的书店里看书,在历史悠久的商店里漫步,在特色小吃店里悠闲地吃点东西,都让人觉得仿佛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悠闲地度过这一刻。

愿大华纺织厂如凤凰涅槃,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