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神圣的老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孟是儒家的知名代表,其中孟子被称为“圣人”,而孟子之前的孔子则被后人称为“至圣之师”。

至于孔子,中国哲学界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亲切地把他定义为“老教师”,即把他当作“教育家”会比给他起这么多名字更恰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起伏很大,死后甚至被“神化”,但总的来说,他的地位还在“至圣之师”的名号之间“摇摆”。

1,冯友兰《圣师》:孔子是教育家。对于孔子,曾有人感叹:天道不生仲尼,千古如长夜。

孔子,姓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于551年生于鲁。凭着自己的才华,他的思想和事迹已经传遍了全世界。多少年来,关于儒家,孔子除了称孟子为“亚洲圣人”之外,还被奉为点亮千古之夜的“至圣之师”。

对于孔子,有人说他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但颜小二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接地气的评价,即孔子是“老教师”,即孔子是“教育家”。

孔子作为“老教师”,打破了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学在官”的结论,兴办私塾,让下层的好学者也能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

孔子为了宣扬自己“克己复礼”的思想,曾经带着很多学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世界。虽然没有一个诸侯王愿意采纳他的想法,但孔子才华横溢的名声却因此而影响深远。同时,他的一些言论在弟子中被作为珍宝收集起来,编成文集,命名为《论语》。

孔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忠信,好古”。他认为,作为老师,他有责任向弟子解释古老的文化遗产。同时,在传播古代文化时,他会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注入一种“道德层面”的解读,从而把弟子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比如孔子从道德的角度解释和发挥了“哀三年”的古代文化传统。孔子指出,子女三年不离父母怀抱,丧三年是“报恩报恩”的一种形式。

在孔子看来,“三年丧”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而是它的道德和精神内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真正应该继承的。

总之,先成人,后成才,大概就是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核心思想。

2.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孔子的地位也有一定的波动,这与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但毫无疑问,孔子对我国后世的发展影响很大,也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成为他们心中可敬的“圣人”。

原来孔子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普通老师。他死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公元前2世纪,许多儒生认为孔子已经接受了继承周王的命运,这些儒生以他们在《春秋》中发现的琐碎正义作为证据。当然,这种观点很难成立,但也说明了孔子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公元前1世纪,孔子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当时有些人把孔子视为人群中活生生的“神”,这也是孔子地位达到顶峰的时候。汉朝中期,人们对儒家的崇拜近乎宗教。

公元1世纪初,理性的儒家爱好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孔子不再被视为“神”,而是被视为“圣人”。

一段时间后,人们对孔子的评价普遍在“至圣之师”的名号之间波动。

但是,不管怎么变,毫无疑问,孔子是人们心目中伟大的教育家。

3.看待孔子的思想,要理性地看到历史的局限性。今天对孔子思想的看法,有褒有贬。对此,颜小二想说,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无知走向清晰。

我们对某件事最初的认知可能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否认,没有最初的认知,没有探索,没有与初期相比的进步,就没有现在的“清明”。

孔子的很多观点对今天的人还是有启发的,比如他的“义利之辩”,教育上的“因材施教”。然而,即使他被称为最神圣的老师,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仍然是一个博学的老师。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他的一些观点甚至可以穿越时空指导今天的人。他是打破“学在政府”的第一人。

但是他的观点也有局限性,因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学习成长的。因此,他的思想也受到时代文化的限制,有一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在看待孔子的思想时,应该有一种理性去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因为一叶之见的偏见,会让我们看不到无限的风景,这是一种遗憾。

注:本文为闫小二哲学著述原创独家发布,如有处理、抄袭等侵权行为,一经发现将追究责任。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它们被入侵并删除(两周内)。请喜欢这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