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没有发达商品经济的原因+论文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线索和基本模式

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货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大起大落的理论,一个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逐渐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理论。另外,海外有学者声称,中国自战国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都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因为中国的信徒不多,也没有人系统地论述过这个观点,所以这里不做评论。

(一)“货币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大起大落理论

赵丽生曾指出,中国经济史经历了从古代自然经济到秦汉古典经济,再到近代地主经济的三次转变,很有代表性。一般来说,主张魏晋封建论的学者对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进行估计,并将其视为中国由不发达的奴隶制向发达的奴隶制转变的契机,同时将魏晋封建制度的形成与中世纪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

日本学者宫泽把对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认识方式分为四种学说:第一种学说是以全韩生为代表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学说。权认为汉代是货币经济时代,汉末至中唐的中世纪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从安史之乱前后,开始了以钱币为中心的货币经济。何子全修正了全关于南朝形势的观点,反对把南朝看作是一个自然的经济时代。认为中国北方是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而南方的货币经济一直在发展。这是第二个理论。吴贤庆认为布帛也是货币,不同意魏晋南北朝是向自然经济的倒退,认为货币经济自秦汉以来一直在发展。彭新伟的观点也差不多。这是第三个理论。第四种理论,如茅野《封建地主制初期中国商品经济与传统市场理论的总结》,认为整个前近代中国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他还指出,全的观点在当今中国虽然是少数,但在日本却是主流观点,代表人物是《木叶》中的荀和宫崎骏。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整个概念来自德国历史学者Skillbrant。虽然全批判了斯奇布兰特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的顺序演化绝对化,并采用了皮涅等人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的发展模式,但他所使用的概念基本上仍然是基于斯奇布兰特的。斯基尔布兰特的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概念是严格按照交换手段是实物还是金属货币来区分的,把金属货币以外的实物交换归入自然经济的范畴。他没有想象没有交换(分配)经济,他的自然经济也不包含“自给自足”的含义,这与马克思的概念不同。马克思对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区分不是基于货币形式或交换手段,而是更注重生产目的;自然经济是指单纯的商品经济或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进行交换的经济。[20]

宫泽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而我国一些鼓吹魏晋封建主义的学者,虽然遵循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的发展模式,却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比如,赵德新把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古代(奴隶制)货币经济”→中世纪自然经济→。他指出,“古代(奴隶制)货币经济”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和本质,严格来说仍然是自然经济,因此可以称之为“古代自然经济”。[13]

田长武反对中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认为这是根据“长期停滞论”制定的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呈周期性起伏状态发展,相应的自然经济也是如此:战国至西汉是商品经济的第一个高峰,东汉由盛转衰,魏晋南北朝基本是自然经济时代;唐宋时期是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峰,辽夏金所控制的中国北方由盛转衰,尤其是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城市干旱,农村几乎都回到了自然经济的状态。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呈现全面复苏的趋势。[2]

(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渐次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理论

正如宫泽所指出的,认为整个近代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从自然经济逐渐发展到商品经济的观点,基本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资本主义如何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问题意识出发的。但中国的商业在文明早期(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发展,尤其是在宋代以后。把西方中世纪封建领主制下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理论运用到中国,尤其是宋清时期,会遇到很多困难。[20]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史学家曾经就什么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过激烈的讨论,试图重新解释我国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封建社会经济的性质。林甘泉近年来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评论。他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评论。他从国内外的历史现实出发,认为自然经济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不是所谓的“自给自足”。不排斥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补充。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体现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10]关于此讨论,请参考本文附录中的介绍。

有许多学者主张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逐渐高涨或波浪式发展。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战国、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高潮。比如李端认为,我国历史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长期并存,相互制约,相互变化。总的趋势是自然经济逐渐淡化,商品经济逐渐膨胀。按照这种观点,在战国秦汉时期取得空前发展的中国商品经济,在汉武帝以后受到压制,但在唐宋觉醒以后,比秦汉时期发展得更快。比如秦汉时期的主要商品是盐、铁、酒,中原地区的主要市场只与西北地区的外国市场相连。唐宋时期增加了茶叶和陶瓷,丝绸的质量和数量也有很大提高。它们被出口到国外,海上航线被加入到对外贸易中。龙的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也属于波浪式发展理论。按时间顺序描述了中国传统市场在先秦秦汉时期的起源和初步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曲折发展,五代时期的复兴,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成熟。[3]

如果说前一种观点的主要争议是对几个“转折点”性质的辨析,那么后一种观点的主要争议则是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那个时期的经济性质。多数学者主张,明清商品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整体上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经济已经脱离了自然经济的范畴。例如,我们介绍了李文智和洪雪的观点。近年来,许提出中国有一个介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阶段之间的“小商品经济”阶段。它的特点是小商品的生产及其相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小商品专业生产者的出现是基于人的相对自由。宋代小商品生产有所发展,但全国小商品经济的繁荣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出现。大规模经济发达地区缺粮,标志着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经济区域的形成。[16]宫泽也认为,从农村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唐宋转型时期和明末清初是值得注意的。前者,虽然农村市场在发展,商品生产已经出现,但总体上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者出现在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标的先进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小商品经济,即商品经济从没有价值规律的阶段转变为基本遵循价值规律的阶段。[20]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日本学者的观点。

上述理论主要基于小农经济从自给自足经济向小商品经济的演变过程。

第二,关于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萌芽。

(1)什么是市场经济?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了市场经济?

自从中央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方针以来,许多学者一直在思考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市场经济。如果存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与对什么是市场经济的理解有关。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和有的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有关,而在封建时代,市场经济只能在其后期萌芽;另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或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封建时代可以有特定的市场经济。

第一种观点以吴为代表,他多次阐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市场经济的萌芽及相关理论问题。他指出,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现代化或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是市场体量的空前扩大,而且是市场交易内涵和市场机制原理的根本变化,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机构相应变化的基础上的。他主张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此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标志。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比较发达,但这不是市场经济。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始于16世纪,即明朝嘉靖至万历之间。明末清初大商帮、作坊手工业和“启蒙思潮”的出现是其标志。但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没有像希克斯所说的造成“政治渗透”。财产权、商法、税制都没有改变,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专制国家。这种情况基本延续到了清朝。20世纪,中国有了现代工业,港口城市蓬勃发展,与国际接轨。但在抗日战争前,中国尚未向市场经济转型:(1)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大的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体制,商品率低。新兴产业集中在纺织和食品行业,尚未形成部门体系。这种二元经济的结构刚性和由此产生的低供需弹性从根本上限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2)现代市场定义为“一价”。如果两地差价等于运费,那就是一个市场。30年代的中国远不是这个水平。(3)市场现代化是从人格交易向非人格交易的转变,需要一系列成文和不成文的法律来明晰产权、中立规则、规范行为和执行刑罚。市场经济一定是法制经济,那时候还不存在。中国真正有意识地向市场经济转型还是在邓小平时代。[6]

徐坦最近也谈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弱,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在她看来,在清朝中期,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运作自由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而这个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5]

与这种认为市场经济的萌芽或转型是与现代化(或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不同,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已经存在。比如殷金,他认为中国从宋朝开始就有封建市场经济,然后到了明朝就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市场经济。[1]郭还提出了“封建市场经济”的概念。[17]郑根据罗布·戴尔的观点,主张区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两个概念。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或者说最重要的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生产、配置资源,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交换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和齿轮,货币金融体系建立起来并与生产交换融为一体,人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市场供求的波动。资本主义是指以资本积累、增殖、流动和垄断为最高利益的政治经济制度。他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萌芽于16世纪之前,比如宋代,有些地区可以称之为市场经济萌芽,理由是有些行业分工已经精细,交换是社会性的,但另一方面,宋代整个社会还处于自然经济环境中;明朝中期,也就是从公元16世纪开始,江南和沿江沿海地区出现了市场经济。他进一步将中国的市场历史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传统市场,以唐中期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第二个时期是市场经济,可分为萌芽阶段(12-13、16-18世纪)、初级阶段(1840-1949)和停滞发展阶段(65438+)。在萌芽阶段,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并存,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11]

蒋守鹏也有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对立统一,不能笼统地称为市场经济。但是单纯的商品经济也会产生市场经济,所以封建社会就有市场经济。具体来说,市场经济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完善。[12]

(二)关于市场体系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较早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网络或市场体系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许多学者的认识;然而,这种市场网络或市场体系是何时产生的,其特征是什么,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里只介绍两位学者的观点。

唐文基指出了中国封建市场发展的四个特点,即国内大市场不统一,市场垄断大于竞争,市场进入存在各种障碍,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对于中国何时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或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这样的市场;或者说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还停留在局部区域市场的格局。唐的观点与这些观点不同。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全国性市场形成于秦汉时期,但只是地方区域性市场在空间上的扩展和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封闭独立的。他称之为“非统一的国家市场”。因为第一,流通网络虽已形成,但由于交通因素、行政因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并不完全畅通;二是没有统一的市场价值,没有价格形成机制;第三,中国虽然从秦朝开始实行统一货币,但货币制度仍然混乱,经常发生钱荒。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培育出一个完善的统一市场。[15]

蒋寿鹏认为,市场体系是相互关联的市场的统一体。从范围上看,形成了包括农村集市、城市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在内的完整市场网络。从市场类型来看,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按照这个标准,明清时期,最迟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因为这个时候不仅有包括农村集市、城市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在内的市场网络,还有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但是,这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市场制度,与现代市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