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福鼎古茶亭和排岭关的由来

福鼎县志:岭名“排岭”,其顶名“排岭关”,亦与闽浙交界;离海一百多里的前途海山,极其险峻,城墙上有牡蛎屋,人们也说不清它是从哪里来的。在那些被列在中南部的人中,在昆西乡,有一座南屏山,它横跨屏障,远离五社。在金溪镇,有一座高耸入云、以峰形著称的驮驴山;还有宋宗正朱梦焕墓所在的黄金和朱山;在谢阳镇,有一座险峻的山峰,笔直地矗立在云的顶端。在官洋乡,有上覆岩石形成的峒室,不是假的人造岩头山;还有一个蜿蜒的走向,就是霞浦山脉南麓。古闽浙路是石头铺成的,不过不超过米宽,在路旁三五里。

有休息的亭子或茶亭,大部分是当地富裕家庭通过捐赠筹集的。他们选址建亭后,还附赠水田、田亩、山地进行助产,并招募当地贫困户住亭,烧水敷茶,以维持亭内茶叶的长期正常敷用。这就给这个爱情结构增添了一丝“扶贫济弱”的意味。排陵阁年久失修,上面的椽子早就不见了。亭子的梁柱虽然还在,但已经极度颓废,榫头上长着耐旱的野草,上下一片铜绿。大楼的框架严重倾斜,横梁上有墨迹。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在北方是“太乙忠臣纪国增,乐于助银十二”,在南方是“派义忠臣何廷生,乐于助银十二”。

据考证,纪国增是泰顺塔头底村人,是塔头底纪氏始祖的曾孙,因此推断该亭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纪国增是浙江人,但他来福建建茶亭似乎令人费解。其实并不是。第一,古冀氏是闽北浙南的大家族,其财富在首屈一指。它有能力捐一些钱来建一个亭子。第二,排陵阁和杨亚只是一山之隔,语言风俗相同,婚姻算是当地的;第三,排岭是古闽浙之路的枢纽,是福建进入浙江的最后一站,惠及吉氏宗族和村民。

民国时期的关隘里有一座闽浙界碑,碑上长满青苔。但仍可读出:“福建省福鼎县、浙江省泰顺县之界,定于民国二十八年三月”。但拜陵更大的名气和历史价值在于一场抗日战争。据泰顺文保部门考证,关隘南山上一间抗日草堂的围墙遗迹,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据《温州志》和《分疆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3000余海盗从福鼎铜山登陆,经杨亚直击泰顺县。当地学生田琳组织项勇在杨亚排岭头,筑堡立寨,靠险与敌血战。最后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日军入侵后,从杨亚到三魁一路掠夺,在部队滞留10天,成为泰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倭寇灾难。这场战争也是这个县唯一有记载的抗日战役。田琳是一个正直的人,后来被朝廷封为“神医”。在他的家乡泰顺县泗溪县半地洋村,至今还保留着纪念田琳的“忠义寺”。

▍平面编辑:温宁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