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归船》发表后的后记散文

我用了八年多的时间让一个老人回到了青春,但我希望这个时代永远不要和我的青春一起回来。

我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写这部小说?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记录鲜为人知的时代背景,激发后人热爱今天的生活(主题)。

二、献给我早年在异乡去世的父母,羞于报答养育之恩。

第三,感谢在我身处险境的第二故乡直接关心和暗中保护我的人。

第四,怀念我见过的唯一一位好领导,赵会林市长和艾妈妈老人。

5.纪念陪伴我一生、关心我的朋友王。

6.王晓曼是作为一个生动的人物被创造出来的。她把我的自传变成了小说,又把小说从悲剧变成了喜剧,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纯小说。

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谓“纯粹”,就是以塑造人物为主要目的的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这个故事掺杂了现实和细节。现在,我不想多此一举,就以我几稿的“后记”来结束我的心路历程和修改过程。

衷心感谢《木子花香》主编、《好心情追你的狼》主编,以及新浪几位热心的文学朋友的关注、跟进和热心指导帮助!同时,感谢您的阅读!

祝大家创作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一切顺利!

《浮生如梦》后记(心情不错)

在写这篇后记之前,我要感谢《追你的狼》为这部小说付出的辛苦。说实话,连我在修改出版这部五卷七十章十七万五千字的小说的过程中,都觉得很累。但《狼》的主编不厌其烦地耐心审阅小说,使小说的章节及时与读者见面,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和安慰。

说到小说,其实我只写过两本18万字左右的小说。一部是我即将推出的自传体小说《海河之恋》,另一部是这一部。这两部小说关系密切。它们都是我的“自传”。不同的是,后者比前者涉及了近一半的虚构元素,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完整的纯小说。

我是50年代中专毕业的,专业是“工业企业电气设备”。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电厂发电,然后调到电力系统从事接线工作。因为我单位电气技师多,我后来从事机械,除了电工,还做过钳工和外工。在现实生活中,我成了多面手。但我从小就热爱文学,尤其是小说。

我的经历很坎坷。早在1959年,母亲去世后,我的生死未卜。为了缓解自己的抑郁,我怀着悔恨和留恋写了一部小说《青春之路》。1962年结婚后,我写了一份手稿。本想给几个关心我的同事看看,结果传了出去,给我带来了二次灾难。如果不是妻子的细心呵护和照顾,恐怕不会有第二次生命。

改革开放20年,我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活动中。除了担任过两届区政协常委,我在市科协软科学课题组和市科委也有职务。同时进入了市文联和省电力系统文联的业余创作“圈子”,开始写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没想到,十年后,与我相恋的妻子不幸去世,再也没有写过一个字。

又过了十年,2004年进入21世纪。我和女儿搬进了新房子。我女儿知道我喜欢写作。为了让我开心,我配备了电脑。开始学习打字和博客,完成了《海河之恋》的初稿和二稿。接下来,在《青春之路》的基础上,我写了《人生如梦》。

小说写得很顺利,大概五个月就写完了。但初稿比较粗糙,重读后结构比较完整紧凑,故事比较连贯,人物性格语言也比较突出,文字混杂在一起,看不出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只是人物不够生动丰满,情节上还是有很多冗余,文字缺乏润色。一直想修改,但因为年事已高,又有老年病,不敢太累太激动,后来又得了白内障,只好作罢。直到2012年3月Mince宣布停刊,我才进入“好心情”,随后住院一段时间,白内障做了手术,才有机会再次修改出版。

《人生如梦》,用传统方式写成,是一部以家庭为中心的半自传体小说,里面的很多人物都是真实的。特别是赵慧琳,先是我的厂长,后来当了市长。她是我这辈子难得一见的好领导,和大叔有同感。我们的谈话,他对我工作的支持,一直盯着我看,一起喝酒,“我不能当爸爸”的称号,在我监督工作时大胆给我“车”的重任,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再比如王和艾妈妈,是她们一直照顾着我和妈妈,给了我在逆境中生存的力量。至于吴城南和冯茂伦,虽然名字变了,但确实存在,只是在描述中淡化了很多。周是的一个“中立人物”,她可以算是我的“未婚妻”。然而,一场“运动”却“把恋人们分开了”。她的智障儿子和吴城南的入狱也是现实的,没有个人恩怨。正是这些人物使王晓曼脱颖而出。

王晓曼这个人物,连同她的故事,纯属虚构,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因为我不可能也不可能写出所有善良的人,尤其是“女将军”。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小说把她贯穿始终。

起初,她不受欢迎,甚至受到王和李多民的嘲笑,因为她是吴城南人,是从市歌舞团编外人员中选拔出来的,有意重用。那时候人的想法是很幸运能进电厂,能发大财。但是,她不追求虚荣,不畏惧权力。她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从“雾里追凶”到后来认了哥哥妈妈,甚至离开电厂照顾哥哥妈妈,最后鼓励主角“有尊严”地活下来。她的人物形象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

而且,书中如果没有王晓曼,小说会太过悲凉,我也不想写“伤痕文学”和“大团圆结局”。想象一下,在两年半多一点的时间里,主人公发生了什么!我带着父母从一个大城市到一个小镇整整呆了一百天。我父亲死于突发心脏病。在哀悼期间,工厂酝酿了一场“运动”,随后被划为“极右”,受到了惩罚。我的未婚妻离开了,一年后我母亲变得抑郁,死于子宫癌。这些事都集中在一个22岁的青年身上,谁能受得了!“死亡就是疯狂”是当时普遍的猜测,但主角活了下来,让小说不那么悲伤。在刻画“王晓曼”这个人物时,不排除我妻子的影子,但小说没有写我们的婚姻,这让一个离奇的王晓曼梦画上了句号。

总之,这部小说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是我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是我宝贵的人生积累,后来成为我巨大的精神财富。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也许是人生的见证。

王晓曼后记(新浪博客,下同)

原五卷七十章十七万五千字的《浮生梦》是我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本来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写的过程中觉得故事太凄凉,甚至写不下去。我想穿插一个角色来活跃故事气氛,调节气氛。但是我身边没有这个人,所以要补上。写到不对劲,渐渐的这个人物活跃起来。不仅我的生活离不开她,我妈妈的生活也离不开她,否则我无法应对一年半后去世的父母。于是他大胆发明,把自传拍成了小说,把笔法从第一人称改成了第三人称,人物王晓曼也从次要人物升到了第二主角。

因为是自传,我离不开我的真实生活。当时中国极左路线横行,“整风运动”无疑是一项重要内容。再加上我是搞技术的,大量的回忆充斥着我的脑海,我忍不住把它们带入小说中。我在发表《人生如梦》的时候就深深感受到了这种遗憾。写运动和技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掌握一定的比例,不能让它们占据太多的篇幅,因为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史料,也不是教科书。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海河之恋》出版后,我决定进行一次重大修改,尽量压缩上述内容,去掉冗余,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使其站立起来,具有典型意义,于是我把小说改名为《王晓曼》。

小说的主题无疑是反映那段历史,鞭挞“运动”的后果,揭露人性中的善恶本质,但我的生活与受影响的普通人不同。虽然我在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因为当时城市里只有“三本半大学生”,我的“成分”不错,为单位和城市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在整个环境里受到了人们的保护。当时只是一两个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攻击我。其他人只是随波逐流,利用极左路线之风使他们达到各自的目的,所以王晓曼有了坚实的人生基础。

王晓曼后记(修订版)

《王晓曼》出版后,衷心感谢珠江、绿袖、、紫青、韦唯、若风、刘安等朋友的支持!因为你们的不断跟进和细心点评,我在交流互动中完成了小说的修改和定稿。

小说出版前,发行了“预告”。之后我犹豫了很久。到底该不该发?全文共40章,14万字,平均每章3500字。也是传统手法,“上辈子的悲剧”。如果发出去,没有人会关注,也许我会难过。

绿袖和珠江的《我们在想王晓曼》鼓励我不要问有多少人读,要有三两个“知己”,于是我鼓起勇气把它发出去。

总的来说,小说是成功的,以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写作的要点,小说的主题是忠实地再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点由格林斯勒夫斯的《在那里》和他在雪中推测结局的“梦”来说明。如果以后读冯,他精辟细致的评论也是肯定的。珠江一如既往地认真阅读,挑出文中每一处笔误。她给耿士提出的“不要写‘娘娘腔’”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修改中,耿士流了很多眼泪,把人物塑造得比较丰满。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从这个角度看,王晓曼的形象无疑是丰满的,正如格林斯勒夫斯所说:“王晓曼是一颗开心果,阳光、可爱、善良。前辈们把这个人物刻画得太成功了,你爱不释手。”善于思考的珠江甚至怀疑:“如果耿老心中没有这个人物的原型,怎么可能是虚拟的?”你相信绿色吗?”我回答,“说实话,王晓曼的人物形象确实是虚构的,根本没有什么‘原型’的影子,但并不代表我的‘内心’不包含这个人物,只是时代变了而已。”其实她是“阳光、可爱、善良”的化身,飘在人间,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与周对称书写。

相对而言,周对的刻画也非常生动。她是一个对耿士各方面影响都很大,忍耐力和穿透力都很强的人。她竭尽全力用自己的青春编织了一个爱的梦,但耿氏遭遇不幸,她轻易放弃了。用珠江的话说,“周对的品德是意料之中的,好像她不是这样的。”就小说的人物塑造而言,“这个就是这个。”从当时的政治氛围来看,她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赵慧琳市长的领导风范,王对朋友的忠诚,艾母亲的淳朴善良,耿阿姨的母爱亲情,以及的代表组织,李多民的心机精明,探险队长丁的大度率直,家人于顺英的侠义勇敢。就连没出现的朱萍也通过书信写出了她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人物奠定了王晓曼对耿士的爱情,对他们的描写一波三折,提高了小说的可信度。

王晓曼后记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王晓曼的结局终于改变了。修改后的“后记”里,该说的都说了,该感谢的都感谢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曾告诉珠江,耿老在做“道场”,在唤回“亡女”的灵魂。穿越她复活,活不活,就看耿老的魔法了。

其实我们不应该“绞尽脑汁”,而应该“绞尽脑汁”选择主题进行细致的衔接,因为王晓曼的形象是按照“后王晓曼”的模式演绎的,但他不会唱歌跳舞,也没有那么活泼聪明。

为什么不呢?王晓曼的形象受到了叔叔阿姨们的喜爱。用greensleeves阿姨的话说,“没有爱我做不到”。这么好的女孩,让她默默死去,是不是很残忍,很自私?耿氏,耿氏,你这个“不解风情”的木头脑袋,只知道自己的痛苦,有没有换位替王晓曼想想?

为什么我一开始不这样写?正因为这个“后王晓曼”,她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我老婆,《新结局》里的一些事,一些话,都是她做的,说的。我为她斩钉截铁地写了许多文章,但这恐怕已成为塑造王晓曼人物形象的严重障碍。

向珠江三姑、绿袖和薛莹说声对不起!是你留下的深深的遗憾和对王晓曼幸福的期待打动了我。修改后的思路用王晓曼的话说:“我们都忍了三年,然后你给我一个老兄弟,我给你一个全新的王晓曼。”因此删除了原四十章的结尾,补充了第四十一章。

现在我把“活着的”王晓曼还给你,让她为耿士生一个女儿。希望她的唱功和功力能让阿姨叔叔们开心。敬礼!(4766)

编者按:小说《涌浪到船上》以17万多字落幕。后记详细表达了作者写作的初衷和修改的过程。一部杰作的诞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她经历了作者对生活素材的精心搜集和艺术再加工,让枯燥的故事活起来。小说以耿氏为主线,以、周、耿阿姨、艾妈妈、赵慧琳、王为辅线,以真实和虚构的手法将故事演绎得美轮美奂。看作者的小说,了解他父母当初的生活,对祖国赤胆忠心。王晓曼这个人物贯穿全文。她是美与善的化身,也是耿氏人活在那个时代的支撑!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片蓝天;她用美妙的歌声打动了孤独的心。结局很圆满。她可以和耿氏同行,生个女儿。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孩子的赡养预示着耿氏的生活越来越好!看完小说,我还沉浸在故事里很久。作者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一个长篇故事...看作者的文章,就像品尝一块巧克力,辛苦!编辑:木子花香

我的回复感谢木子花香一路陪伴编辑!本文根据评论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尤其是人物排名。我对王晓曼的评价很满意,这说明你对编辑的用心,我很感动!当我得知你父亲和我一起旅行时,我感到非常亲切。祝你创作愉快!一切顺利!最后,我只想再说一句:希望现在的青年朋友珍惜自己的青春!祝大家前程似锦!无限幸福!耿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