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躺了十年的司马懿,为什么发动兵变的时候还有人跟着他?

皇太后,封建王朝时期对皇帝母亲的尊称。始自秦赵浩棋,《史记·季芹》:“赵翔之母,楚人,号宣皇后”。汉朝承袭秦制,“所以也尊母称太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年轻的时候,往往是由皇太后代替皇帝掌管国家大事,如宣帝、、武则天、慈禧等。在历史上,甚至执掌朝野大权,掌握朝廷大权。在此基础上,就权臣而言,如果能获得皇太后的支持,自然就更加厉害了。

就三国时期高平陵之变而言,司马懿能够击败曹爽,没有郭太后的支持。嘉平元年(249),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之名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控制曹魏。也就是有了郭太后的支持,司马懿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动兵变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高平陵之变时,郭皇后支持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爽?

一个

郭(?——264年2月8日),西平县(今青海西宁)人,是魏明帝曹操的皇后。靖三年(239年),曹操驾崩,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

《晋书》卷一《帝纪一》中记载:“嘉平元年正月,天子褒平陵,凉兄弟皆随。是日,太白攻月。皇帝遂奏永宁太后,弃凉兄弟。”

嘉平元年(249年),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在曹爽将军、中央军统帅曹、吴魏大将曹勋的陪同下,前往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祭拜。利用这个机会,司马懿当机立断,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杀了曹爽,控制了曹魏的大权。由此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在高平陵之变中,郭太后在立场上是支持司马懿的。

同时《三国志·魏书九》记载:“农官桓蕃闻兵之时,不可为太后所召,当催开平长门...往南跑。”

为了支持司马懿,郭太后亲自下诏,关闭曹魏都城洛阳。当然,曹爽的桓范,在得知司马懿起兵后,选择了“焦昭开平长门……南奔。”但是,桓范虽然敢违抗太后的圣旨,曹爽的其他手下却不敢离开首都洛阳,这也成为了司马懿最终笑到最后的原因。对此,在我看来,郭太后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一方面,公元239年,曹操在去世后,曹芳继位,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所住的宫殿称为永宁宫。八年(247),大将军曹爽采纳、邓逵、丁密的计划,将郭太后软禁在永宁宫。郭和曹芳告别时,哭了。结果对于曹爽将军来说,为了彻底掌握曹魏大权,司马懿不仅被提升为太傅,还被软禁。

可以说,作为曹魏宗室的曹爽,与曹操皇后郭氏家族有着相同的根本利益,即同属于曹魏宗室。但大将军曹爽不愿意和司马懿分享权力,更不愿意被郭太后阻碍,所以把两人都得罪了。所以郭太后支持司马懿就很好理解了。正是因为有了郭太后的圣旨,司马懿起兵控都等行为才名正言顺,得到了大多数朝廷大臣的支持。

另一方面,曹操在死后,郭太后的叔叔郭志被任命为常水将军,叔叔被任命为玄德将军。此外,皇太后家族的两个兄弟和都是镇守将军,他们都姓侯,并掌管曹魏首都洛阳的皇军。而曹魏都城的禁军大将曹爽,自然想控制。在此背景下,曹爽任命其弟曹为统领,裁撤帝国军第五营中的和两个营的营长,将两个营置于曹的直接指挥之下。

此外,曹爽还封曹荀为吴魏将军,统率朝廷吴,曹炎为散骑常侍。所以在曹爽将军的安排下,郭太后失去了对曹魏都城皇军的控制,而曹爽和他的弟弟则趁机掌管了禁卫军,这也是他们能够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毕竟皇军一直在曹爽的控制之下,司马懿没有兵权,没有办法抗衡曹爽。

最后,曹爽的饮食、马匹、战车、衣服都和司马懿被软禁后的皇帝差不多。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膨胀的曹爽可以说是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如果曹爽一旦篡位,那么不仅曹芳会失去皇帝的位置,郭太后显然也担心自己保不住太后的位置。所以基于以上原因,郭太后和司马懿结盟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出洛阳,拜谒大员平陵。将军曹爽,曹Xi,中国的领导人,和曹勋,将军吴魏都效仿。对于司马懿和郭皇后来说,终于有了反击曹爽的机会,那就是不仅曹爽将军出城了,而且他那掌管皇军的兄弟也出城了。

所以曹爽对曹魏都城皇军的控制突然进入真空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由于皇帝和将军都不在京城,太后的圣旨无疑对禁军士兵的影响更大。再加上司马懿、蒋济等旧臣坐镇,原本追随曹爽兄弟的皇军选择了叛变,使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成功控制了都城洛阳,最终消灭了曹爽势力。另外,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投桃报李,重用了郭太后一家。比如郭太后的从父郭志,后来辅佐司马师,废黜了皇帝曹芳,立了曹茂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