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历史景颇族被称为它的起源。

景颇族的历史景颇族被称为它的起源。

景颇族的起源与青藏高原上的古代边强人有关。到了唐代,其祖先以“寻传蛮夷”、“高黎贡人”等名号出现在中国史籍中。从元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先后出现了“常娥”、“社多”、“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认定为景颇。

景颇族的祖先与古氐、羌族有亲缘关系。他们曾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方风光位于澜沧江、金沙江以东地区。景颇族西部位于澜沧江到缅甸的西部。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东部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他们大量迁入德宏地区,多与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汉族等民族杂居。现在景颇族的景颇支系、兰格支系、瓦芝支系、拉琪支系,原来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有五个支系,即景颇族、扎瓦族、齐乐族、浪格族和博拉族。来自不同分支的人在大多数地区生活在一起。景颇语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扎瓦等四个语支的语言比较接近,属于藏缅语族缅语族。有两种文字,景颇和在瓦,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建于19年底,后者创建于1957。

景颇族的族源。

根据历史传说和中国历史记载,景颇族起源于古代边强民族。他们的祖先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名为“木栅省拉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后向南迁徙至滇西北、怒江以西。

南迁后分为两部分:东部景颇族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以东的泸水地区,西部景颇族分布在马古浪、方刚一带。这一带被称为浔川,汉代属永昌集团,唐代属云南南诏政权镇西节度使管辖。这一带的居民,包括景颇先民,被称为“寻夷”。

继南诏、大理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传播区域归云南省金牙傅玄部管辖。到了明代,景颇族事务部门逐渐形成了茶山、利马两大部落联盟,产生了山官。明代茶山郡守案,景颇族的上官被任命为郡守,并被授予铜印和金红牌。茶山的官司先归金牙军民指挥部,再归永昌卫,再归腾冲府,而里玛斯直接归云南都司。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设立的抚州县管辖。公元十世纪后,大量景颇族迁移到德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颇族地区归云南省管辖。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1956年改为自治州。景颇族选出代表领导自治州。在云南省人大和全国人大中,都有景颇族的代表,景颇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景颇族因分布地区不同,有多种称呼,包括景颇、载瓦、拉什、兰格、波罗等。汉族人称景颇族为“大山”、“小山”、“苏朗”、“茶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意愿,统称为景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