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史

马克思在1853年写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有如下见解:

清朝的威信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了,中华帝国永恒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建立联系。[我]

马克思还认为,清朝闭关锁国,不仅是因为地理和文化(民族)的原因,也是因为满族贵族统治国家的政治原因:

仇视外国人,把他们赶出国门,在中国过去只是因为地理和民族的原因,在满洲鞑靼人征服了整个国家之后才形成了政治制度。毫无疑问,从17世纪末开始,欧洲各国为了与中国进行贸易而相互竞争,它们之间的激烈争端有力地促进了满人实施这种排外政策。然而,推动这个新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支持中国被鞑靼人征服后的前半个世纪许多中国人的不满。因此,外国人才被禁止与中国人有任何接触。[二]

在上述文本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确定了清初的对外贸易政策。一是清初的对外贸易政策是闭关锁国,二是排外。正是这种对外国人的排斥,决定了清初对外贸易政策的封闭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上被中国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表述中国历史和清朝对外关系内容的主流意见,即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挨打。

第二,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关于清朝闭关锁国的观点进行补充或否定。

尽管中国学术界已经接受了马克思的上述观点,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清初外贸政策封闭问题的讨论一直很多。65438年至0979年,戴逸以其敏锐的学术灵感,率先动笔,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一文。他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在与西方国家的早期接触中曾经采取过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一方面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或在国外居住,并禁止多种商品出口;另一方面,对来中国的外国人做了各种苛刻的、不必要的限制和防范。”[iii]在这里,戴逸对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闭关锁国性质的认识,从马克思简单的排斥外商,发展到限制中国本土商人的海外贸易。

对于马克思的观点和戴逸的论文,胡思永当年发表文章表达了不同意见:“人们把清政府对外商的严格限制作为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说清朝基本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为那些规定有些是合理的,甚至有些过于苛刻,但也只是寥寥数语,基本没有实行;退一步说,即使实现了一小部分,也只是闭关锁国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方面。我们应该改变西方资产阶级极力鼓吹的观念。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不是对外商的‘防范’规定,而是它在国内实行的一些商业和文化政策。”具体包括:严格限制国内商品出口;严格限制中国商人制造海船;长期的“禁海”,解禁后一段时间内禁止南洋等地的华商贸易,以及各种刁难、迫害华商华侨的政策;绝大多数封建统治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采取不加分析的闭关自守态度;西方制造的产品,不加分析就被视为“奇技淫巧”,遭到排斥;禁止中国史书流向国外;行商垄断对外贸易。上面所说的工商业政策和文化政策,就是关门政策的主要内容。[iv]可见,胡思永并不赞同马克思把清朝排斥外商作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依据,而认为主要依据应该是考察清朝国内的工商业和文化政策。

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赞同清朝闭关政策的人倾向于戴义的意见,即清朝的闭关政策包括国内商人和国外商人两个方面。所以很多人以清朝的“海禁”政策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主要证据,提出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证据。[v]

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关于清朝闭关锁国原因的看法也存在分歧。马克思认为,“推动这个新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外国人支持中国被鞑靼人征服后的前半个世纪里许多中国人的不满。正因如此,外国人才被禁止与中国人有任何接触。”戴逸先生虽然赞同马克思认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是满清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政治产物,但也指出“从根本上说,闭关锁国是落后的封建经济的产物。”而“清政府顽固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因为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矛盾尖锐。”[vi]胡思永认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傲慢,是与外界隔绝以利于专制统治。[vii]张光灿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理解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包括汉族人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反清斗争、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中国走向国家”的传统观念。[viii]我还发表过一篇论文《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因素的混合体》。“明清封建政治制度的高度垄断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尽可能地封锁中外的民间交往。中国幅员辽阔,使得控制技术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建立有效统治的关键。不像欧洲有很多国家,它的存在充满了与外界的接触和竞争。同时,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使中国能够不依赖海外市场,为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华夷”观念也限制了他们对海外世界的视野,阻碍了海权观念的形成;北方边防的长期威胁制约了明清政府的海防建设;这种海防的弱点迫使他们本能地通过闭关政策来保护自己。”[ix]也就是说,闭关锁国不是清朝的政治产物,因为满清贵族统治中国的是少数民族,因为明朝对外商在华贸易的限制和对本国商人在国外贸易的禁止甚至比清朝还要大。[x]

对于闭关锁国政策在清朝对外贸易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扼杀了中国的活力和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比如张光灿认为“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是严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恶劣的后果。首先,清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和摧毁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生长,从而使中国在社会制度上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其次,闭关锁国政策也扼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最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不断挨打受辱,这是最集中的恶果”。[xi]但高翔认为,“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说法是不准确的”,“18世纪欧洲爆发工业革命,中国在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等所有重要领域都落后于西方,只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以及“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社会变革在中国未能产生,而只是对中国几百年落后历史的总结。把这种落后完全归咎于清朝及其闭关锁国政策,显然是不公平的。”[十二]

但中国学术界很多学者并不认同马克思认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郭云靖在上世纪80年代初质疑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清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兼论清朝是否闭关锁国》一文中,她指出清朝统治者忙于国内统一战争,无暇顾及对外贸易。1655之后,为了对付郑成功反清势力,清朝先后颁布了“禁海”、“移海”的命令,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既定的对外关系国策。她还认为,“第一,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中(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总是会制定限制性的政策和措施”;“第二,清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无疑是苛刻的,有些条款过于苛刻。但其内容和目的并没有超出‘限制’和‘预防’的界限,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切断对外贸易交流”;第三,所谓的“闭关锁国”并没有出现在清朝的史书和文献中。然而,是西方列强首先使用了这个术语。他们急于扩大中国市场,对清政府的限制感到愤怒,并将其强加于清政府。”:“第四,即使清朝关闭了一些口岸,也不影响对外贸易”[xiii]。后来,黄其琛、夏秀瑞、王永增等人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十四]

最明确指出清朝闭关锁国错误的中国学者是严先生。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给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授课的过程中,专门对马克思关于清朝闭关锁国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并被学术界主流学者作为依据。在他看来,“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限制外国海盗和冒险家在少数港口进行贸易,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安宁的国防措施。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中国当然要警惕。外国人只要在中国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贸易,就受到保护,并给予优惠待遇。”事实上,根据英国下议院东部贸易调查小组在1830所做的调查,“绝大多数在广州生活过的证人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比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容易。”因此,他“否认中国封建政府在历史上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更有甚者,由于地理和民族的原因,中国曾经实行过“野蛮”、“与文明世界隔绝”、“闭关锁国”的政策。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提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马克思之所以在对清朝外交政策的认识上出现失误,是因为他深受当时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报道和议论的影响。当时,面对西方人在中国的诸多不兼容活动,清朝“只允许英国商人在广州某口岸与政府特许的少数行商进行贸易,并限制外国人的行动,禁止鸦片进口。”于是,在鸦片贩子的带领下,向中国出售工业品的工业资本家,经营中英印贸易的商业资本家,从事欧亚海运的商业资本家,活跃在英国国内外市场的银行资本家,叫嚣着要排外,要贸易中国。”于是,“闭关锁国”成了这些西方殖民者诋毁和攻击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词汇。事实上,清朝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政策。

原因之一: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封闭状态。事实上,我国历届统治者都竭力扩张领土,并击败和摧毁了许多威胁我国安全的分裂势力。当时,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已经包括漫长的海岸和许多岛屿,西部包括青藏高原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北部包括极其广阔的沙漠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基本上被包围进了荒地,一片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统治者不愿意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关起门来。

第二个原因:当时的统治者心胸狭窄,野心勃勃,满足于现有的领土面积。当时中国的疆域确实很辽阔,周围都是偏远的弱小穷国,几乎没有什么外来威胁。世袭统治者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享受自己的成功,不愿意再冒任何风险,扩大自己的地盘。那些统治者宁愿在庭院里风骚,在宫廷里勾心斗角,对马屁精小恩小惠,对普通百姓实行蒙昧政策,也不愿组织天下有志之士先统一他国,在强大的时候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给后人留下极大的隐患。

第三个原因: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错误信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他去了很远的地方,访问了许多国家。他发现一切都落后于中国。当他把在海外的所见所闻带回国时,很多中国人形成了极其错误的观念,看不起外国人,盲目自大。这种错误观点影响了中国人民几百年,也影响了统治者的外交政策。他们认为闭关锁国可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地位。直到有一天,外国侵略者把我们打死了,我们才醒悟过来。

第四个原因:统治者的治国理念腐朽。当中国在各方面都处于全方位领先地位的时候,统治者以为自己会走向永远的强大,却没有意识到全世界都在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不同,偏远地区的贫、弱、小国家也有发展壮大的机会。而且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刻意封锁国内外的信息交流,扼杀国内知识分子的活跃思维,只有死记硬背给他们出路,让那些靠脑子学习的人成为目光短浅的忠臣。此外,统治者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水平是国家的强大基础。他们只知道让能工巧匠建亭台楼阁,整天雕玉琢金,却不知道如何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第五个原因:统治者害怕士兵造反。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种种原因,军事叛乱经常发生。除非你是一个强大的统治者,否则统治者自己面对自己强大的军队也会害怕。所以很多统治者总是想尽办法控制和限制自己军事实力的发展。统治者往往对守卫边境地区的军队感到更加不安,那里的军队没有强大的后盾就无法向海外推进。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可以最大程度地约束武装力量的活动,使其无法积极向国外发展。近代以来统治者与军队的勾心斗角,至少让我们国家花了200年的时间向外推进。

由于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了,我们的军队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被打败了,我们的人民受到了外国人的肆意侮辱,我们的国家失去了许多来之不易的土地。分析当初闭门造车的原因,不仅是为了分析前人的错误,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现在更好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