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镇的历史沿革

1958,建国公社成立;1983,建国乡变更;1996,姚庄乡合并,改名建国镇。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4.4万。辖建国、曹寇村、楚庄、陈庄、陈王庄、梁耀、和平、民主、高家庄、蔡庄、二里庄、庞塘村、公庄、姜家庄、河西马庄、南宋庄、三里庄、霍庄、祖杨庄、宋堂庄、孔辛庄、罗马庄、南七庄、东风王庄。徐庄、新王庄、南李庄、东刘庄、西刘庄、南臧庄、南高庄、大尚庄、王同庄、郭庄、徐垚、南张庄、吕花庄、魏庄、程村、姚庄、小尚庄、小林庄、诗佛。

建国和平民主——原名河西街,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武城的城关。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武城县运河西岸的观音街、石闸街、刘佳街统称为河西街,1946。建国——原名河西街,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武城的城关。据查,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武城县原县城观音街、石栅街、刘佳街合称为河西街,河西街分为1946。耕地1438亩,村民1495人。民主——1946年,河西街以西及郭家子、宋家场、小辛庄等几个居民区统一为民主村。在公社西边0.2公里处,有926亩耕地。1983年,有783名村民,包括6名穆斯林。

和平-1946将河西街道分为三个村庄,称为和平村。在公社正北以东0.4公里处,有807亩耕地。1983年有1117村民,10穆斯林。南张庄——据说在唐朝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沼泽。一个叫张的人在这里打鱼为生,创办了张庄,1982改名南张庄。

石佛——根据这个,这个村子历史悠久。原名王全村,后改名集贤村。到了唐代,村西建了一座庙,供石佛造像。寺庙叫石佛寺,村名也叫石佛寺,后来习惯叫石佛。据调查,在开凿大运河后,有一位姓曹的人在此摆渡谋生,取名曹家渡口,后改名为。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杨迪开通的大运河被称为“永济运河”,它只出现在元朝的曹寇。楚庄——相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一户姓楚的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定居,取名楚庄。在公社以西1.6公里处,83年耕地667亩,村民527人。屯堡——相传当年王北侵时,有一个叫于的姑娘藏在屯堡的梁头上,但没有被杀死。后来,这个村子简称为古玉屯。——相传本村原来的刘姓居民名叫刘庄,后来刘离了家。明永乐年间(1403),叶自山西洪洞县迁来,故名。南高庄——相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有两个高姓家族迁到这里,取名高庄,1982年改为南高庄。建国镇原属姚庄公社,姚庄东北偏北1.9 km。高家庄——据村里现存的钟文载,因姓多而得名高庄,1982改称高家庄。属于建国镇,建国东北偏北1.3km。据说明朝永乐元年(1403),商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成为一个小商业村,后来又分为大小商业村。正丰公社以西2.3公里,83年耕地2490亩,村民1012人。大上庄——见上。在公社西北2.3公里处,83年耕地1830亩,村民811人。小林庄——相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一个姓林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居住。为了与清河县的大林庄相区别,这个村子被命名为小林庄。距公社1.4公里,83年耕地958亩,村民654人。据《武成志》记载,从未与大林庄同郡。

水坡村——水坡村位于建国镇政府驻地西南偏南7.1公里处,姚庄乡政府驻地南1.5公里处,西临新堤干渠,南临曹司闸引水渠。全村159户,总人口783人,均为汉族,总耕地面积65438。

相传明朝初年,土地低洼,李庄、太和庄、水泊三村距离较近,中间有一条水沟横跨。有一年,发洪水,李庄和太和庄都被洪水冲毁了。洪水消退重建后,李庄、太和庄的村民搬迁到附近的水坡村,因该村位于临水的一个斜坡上而得名。水泊旧作《水泊》,因村民仰慕水泊梁山而得名。这个村子里有韩、崇、毛、李和王。水坡村东有一个小水坡,建于1983,废弃于1998。民国三十一年(1942 65438+2月)冬天,武城县大队在村子附近与日寇交战,史称“水坡战役”。水泊村村委会就驻扎在这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