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摩崖石刻的起源和艺术是什么?

厦门南普陀寺位于厦门鹭岛名山五老峰南麓,风景秀丽。该寺始建于唐末五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原名“泗州大院”。北宋高僧崔雯,重修为“无尽岩”。袁菲。明初重建,改名为“赵普寺”。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靖海侯施琅将军收复台湾省后回到厦门,捐资建寺,并加建大悲亭供奉观音菩萨。因该寺位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南,因其比喻而改名为“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殿宇楼阁依山层层上升,层次分明。在整体布局上,可以以中轴线上的正厅为中心,高低俯仰,高低不平。所有建筑都是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檐屋顶,用杏黄瓦装饰,使之统一协调。其中最独特的建筑——慈悲大礼堂,是一座斗拱结构的无梁大厅,俗称蜘蛛网。

千年古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五老峰前的摩崖石刻,古今众多名人的优秀诗词歌赋;西山门内,八党乾隆御制的牌位更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寺内收藏:有28尊来自缅甸的白玉石雕大小的佛像;有清初施琅建庙同时新铸的大钟;有宋元时期修建的七佛塔;有很多明代僧尼写的妙法莲华经和稀有的大藏经。

在中国佛教史上,厦门南普陀寺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闽南的传播基地。南普陀寺原属林佶饮云派后裔。1924改为十方选贤的丛林制。第二年,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此后,海中高僧陆续住进了Xi传经,十位佛教徒竞相考入该院学习道教。佛教一度闻名中外。

1983年,厦门南普陀寺被国务院列为中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

南普陀寺现任住持为大和尚吴泽,生于1974,浙江瑞安人,毕业于闽南佛学院。

南普陀寺大殿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唐开元溯古,普光由厦岛增强至吴泰。”这清楚地表明,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唐代先在厦门岛开发的陈人,在五老峰山腰开垦了52亩土地,作为建庙之地。寺庙坐落在郁郁葱葱的五座古老的山峰之间,面朝大海和郁郁葱葱的南吴泰山,这真是一个风水宝地。五代时,南普陀寺称泗州院。宋朝初年叫无尽岩。至平年间,即公元1064年,改为赵普寺和赵普院。大约在1341年的元朝时期被废弃。65438年至0368年明朝洪武时期,由觉光和尚重修,可惜毁于明末战乱。清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静海皇帝施琅统一台湾省后,回到厦门重修寺庙。此寺供奉观音,在观音最初的拜佛地浙江普陀山南麓,故称南普陀寺。这就是南普陀寺的起源、演变和兴衰的历史。

在中国佛教史上,厦门南普陀寺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闽南的传播基地。南普陀的几位住持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27以来的南普陀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太虚法师,在南洋、欧美讲学讲经,影响很大。而且他所倡导的佛教改革和宗派团结也很有成效,为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得南普陀寺的名声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南普陀寺面朝午后,面朝山,面朝海。南普陀寺整个建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富有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站在远处,从一望无际的岩石到五老峰的山腰,在南北中轴线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四大建筑层层高架,层次分明,对应俯仰。左右厢房、玄关、钟鼓楼对称布置,护佑三大殿,形成一个整体,展现了南普陀寺的雄伟气势和佛教的无边威严。

南普陀寺前有汉白玉如来佛塔七座,万寿佛塔两座11层。在宝塔的前面,有一个释放池。盛夏,荷花盛开,蓝天、白塔、绿叶、繁花,足见这是一片格外清净高贵的佛国。塔间的放生池是专门为放生者设置的。放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习俗。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融合,进而演变成一种较为普遍的佛教活动。从佛教教义来看,佛教不应该滥杀无辜,而应该关爱众生,众生和谐相处,人类永远和平相处。提倡释放,反对杀戮,只是一个标志,整个世界应该成为一个没有战争和苦难的和平天堂。

进了南普陀寺的大门,看到的第一个亭子就是天王殿。1981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四块金字匾额挂在正中。《天王殿》中,弥勒坐于盘正中,慈眉善目,耳垂肩背,袒胸鼓肚,面带微笑。弥勒佛后面是威严的保护者韦陀。“天王殿”两侧是四位天王,表情各异,栩栩如生。

天王庙后面,钟楼和鼓楼对称排列。这是1921和尚任南普陀方丈时提出的。

奇妙的是,南普陀寺后面的五老峰有两座山峰,一座是钟,一座是鼓。中山山顶上挂着一块石头,看起来像古钟,旁边还有一块石头,看起来像钟锤。孤山上,并排挂着两块大石头,如鼓槌,用来击鼓。遥遥相对的钟鼓楼是南普陀寺的自然标志,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杰作。

南普陀寺第二阁是大雄宝殿,是南普陀寺的主要中心,由当时的南普陀方丈于1932年重修。大雄宝殿前的石庭平坦宽敞,正中宝鼎香炉挺立,两侧白石宝塔高耸,显殿内庄严肃穆。大雄宝殿是僧人早晚诵经,法会朝拜参与的寺庙。它也是佛教钟、锅和永恒之光的中心。大雄宝殿正中,有“前世今生”三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寺后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菩萨。大雄宝殿的墙壁上,有《青影摇风》《楚河秋歌》等传统山水花鸟画,也有《禅河沐浴》《长生天苦行》等佛教故事。整个大雄宝殿,青瓦柱,雕梁画栋,飞檐走壁,轻盈灵动,古色古香,充满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在尾脊上切割的瓷器上镶嵌着九尾鱼化龙、凤凰展翅、麒麟展辉等图案,以及精湛娴熟的石雕技术和上乘的闽南石材,使大雄宝殿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

南普陀寺的第三个寺庙是大悲殿。这座20米高的寺庙最初建于明朝,由木头制成。因香火过多,于1928烧毁。太虚大师任南普陀方丈时于1930重建。

1962又进行了一次大改造,主体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保留了木桶拱门作为装饰。这座八角楼阁式建筑,金碧辉煌,配以两棵枝叶稀疏的菩提树,体现了民族建筑独特的传统风格,也表现了人们对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的渴望。三重飞檐,如龙飞;绘有美丽图案的装饰。殿顶有切瓷、嵌瓷、彩塑,有的象征吉祥仙女骑鹤,早晨难得一见;有的像龙吐珍珠,昂着头想飞。人物、莲花、动物、鸟等。附在斗拱上的都是以猩红色为底色,用绿、黄、金箔装饰,华丽而不俗。庙里的穹顶形沉箱都是用木桶拱出来的,不需要一个铁钉。它们造型巧妙,结构严谨,别具一格。寺内有四尊观音菩萨,正面双手捧观音,坐于莲花座上,神态恬静和蔼。其他三面是四十八臂观音。每只手臂都有一个雕刻在手掌上的小眼睛,每只手都拿着一个圣物。器物不一样,姿态不一样,说明观音穿越人群的愿望不一样。

南普陀寺最后一个寺亭是两层的藏经阁。这座藏经阁建于1936,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顶部是休息山屋顶,底部是西式结构,双层阁楼,双檐。上藏经,下法堂。二楼有一个宽敞的天台,三面有游廊环绕,可俯瞰前三大殿。回头望去,峰峦叠翠,意境深远。法堂底层有一幅明代玉亭行书,以四联描绘四季景色。春色:春风暖千柳,晓色开千井。夏日风光:柏径环山松山暗,柴门稻花香。秋景:云中树彩花满,竹中泉声声。冬天的风景:醉到花径,漫步云端,柴火松花雪。这些对联都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在西藏金阁的第二层,你首先会看到一个卧佛的玉像,一个四英尺五英寸长的释迦牟尼涅槃雕像,用来自缅甸的白玉雕刻而成。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有着泰然自若的姿态。藏金阁文物众多,中外佛经数万部。其中比较珍贵的有《扎沙藏经》和《明藏经》,著名高僧弘毅大师《阿弥陀佛经》手稿,明崇祯年间信众和沙弥尼撰写的《莲华经》,以及1936年日本赠送的《日本藏经》。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宋代的铜钟、香炉、铜塔,明代何朝宗制作的白瓷观音像,精美端庄。可以说,南普陀寺藏经阁里有数不清的无价之宝。

凡是参观南普陀寺的人,都会到寺后去看一看嵌在一块大石头上的大字“佛”。这是闽南寺庙里最大的一个字。它有4米多高,3米多宽。它是惠珍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写的。巨大的“佛”字饱满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南普陀寺院内及后山五老峰前,历代摩崖石刻、碑文众多,主要有明代太常寺林青宗载的《飞泉》、清代施琅将军的《行善最悦》、抗荷将军沈有容的碑文、南普陀寺历史石刻、寒山大师的警歌等,都颇有价值。明代崇祯十三年林宗载所撰《天祖入殿》碑文,现嵌于大雄宝殿左侧廊壁,值得一读。林宗载还告诫后人不要砍伐树木,乱采岩石,破坏山林,保护名胜古迹。该碑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文献,是研究明末社会的珍贵史料。

与南普陀寺相邻的是闽南佛学院,是中国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几乎与南普陀寺齐名,有必要介绍一下。闽南佛学院,创建于1925,由南普陀寺方丈、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任院长。太虚大师把闽南佛学院作为改革中国僧侣教育的实验园,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高等学府。直到1937抗日战争爆发,闽南佛学院才停办。12年间,闽南佛学院毕业200余人,其中不少成为杰出的佛学人才。那些年还健在的僧人,大部分都成了名山长老或佛门大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闽南佛学院于1985正式复课。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改写了佛学院的编号,南普陀寺方丈苗湛驱魔人担任院长。在苗湛院长的主持下,闽南佛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僧人教育的重点学院。闽南佛学院设有男女两个系,院内男女僧人近300人。毕业生中,大多在全国各地寺院担任主持或执事,有的甚至到海外寺院讲学,极大地扩大了闽南佛学院的影响。

南普陀寺的苏宅是独一无二的。素斋以南普陀寺闻名,吸引了更多的信众和游客。素斋已成为南普陀寺的一件珍宝。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纯淡雅的独特风味闻名中外。厨师们严格遵循素菜的烹饪技术,摆脱了模仿肉和鱼的外观的传统。他们的素菜独树一帜,讲究色、香、味,也讲究形、神、器。每一道菜都有一个优雅的名字,优雅的韵味,诗意的意味。南普陀的素菜有《五颜六色花迎客》、《南海金莲》、《潇潇云》、《香泥藏宝》、《五老心愿》、《雪映银波》、《凡高玉宫》、《白玉蓝云》、《银杏香卤》,红黄蓝绿,五颜六色。其中“半月沉江”这道菜特别有意思。1962 165438+10月24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作家、诗人郭沫若携夫人于立群游览南普陀,品尝南普陀素菜。看完菜单,老郭整理了菜名,做成有节奏的诗,边吃边唱。真的很有趣。当端上当归蘑菇冬笋面筋汤时,老郭看到一半的蘑菇是黑色的,一半的面筋是白色的,就像沉入河底的半个月亮。他欣然将这道菜命名为《半月沉江》,并将这道菜的名字嵌入饭后的诗中。老郭在诗中写道:“我来自舟山,普陀又是普陀。天然林不错,我深感遗憾的是头衔多。半月沉河底,千峰入眼窝。”你觉得三槐同大道怎么样?”从此,素菜《半月沉江》身价百倍。擅长烹饪素菜的南普陀寺厨师曾多次赴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南普陀的素菜更是享誉海内外。真是“莫不知山家禅味,亦知世俗。"

南普陀寺以其宏伟的寺庙、宽敞凝重的佛寺、宝藏丰富的藏经阁、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典雅的素食屋等闻名于世。在党的宗教政策的光照下,南普陀这座千年古刹必将更加辉煌,更加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