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礼仪文化起源的认识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礼仪和春秋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他把“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礼为国”、“克己”,积极倡导人们“以礼相约”,做一个“温柔”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臣服之心”和“敬服之心”是礼的起源和核心。而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他写了一本关于仪式的书,论证了仪式的起源和社会功能。他说:“店主非常人道。”把礼作为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知礼和循礼作为衡量人的德和愚的标准。所以他强调:“无礼之人不生,无礼之事不成功,无礼之国不得安宁。”管仲把礼作为人生的指导思想,是维系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家的四维,四维不开,国家就要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为了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礼仪就是礼仪和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由看不见的鬼神操纵的,而表演礼仪是为了取悦鬼神以获得快乐。所以,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特殊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绵延五千年,从礼仪被视为“国之大器”的西周,到现代的“五讲四美”。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荀子的“无礼不安之国”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到了宋代,礼仪与封建礼教、道德说教合二为一,即礼仪与伦理混为一谈,成为推行伦理的有效工具之一。直到近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的礼仪,都变成了无鬼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的礼仪。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准法律”的角色。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应该说,在翻开中华民族历史第一页的时候,礼仪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和原始宗教而产生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处理人神、人鬼、人与人三种关系。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礼吉祥,结婚礼是礼,客礼是客礼,军礼是军礼,丧礼是凶礼。民间传说认为,礼仪包括四种人生礼仪:出生、加冕、婚丧。其实礼仪可以分为政治和生活。政治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庙、祭师圣贤、尊师故里饮酒礼、见面礼、军礼等等。人生包括五祭、高祀、傩礼、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等。这是对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结和汇编。这些礼仪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德的形成。

学习礼仪知识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社交礼仪是道德的示范,它代表社会道德观念而存在,作为社会行为的标准和规范而出现。这个标准规范和制约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人们遵循“礼”的规范生活,用于培养人们的善恶标准和美好心灵。同样,社交礼仪也要求人们把自己的行为纳入规范,把自己的本性纳入规则和约束,时刻用道德的力量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注重社交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道德。第二,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协调作用。当今社交礼仪的意义主要是尊重,能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产生好感和信任。按照社交礼仪规范行事,有助于加强交际双方相互尊重、坦诚服务的良好关系,减轻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情感对立和障碍。社会礼仪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和调节器,是协调交往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友谊,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人健康合理的心理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更加热爱生活,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和谐的秩序。一个社会组织通过完备的社交礼仪,可以沟通各种人的感情,协调上下左右内外的关系,消除误会和摩擦,减少矛盾,化敌为友。第三,推行社交礼仪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改善人们的品行,客观上起到示范和教育的作用,默默影响周围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注重礼仪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中国以一个伟大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