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沙省名称的由来与哪些地理事物有关?

武汉地名的由来:

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第一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统称武汉,即“武汉”由“汉口、武昌、汉阳”的首字母合并而成。

“武昌”的由来:公元221年,孙权为了与刘备夺取荆州,将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湖北县,改称“武昌”,意为“以武治国,人丁兴旺”。

“汉阳”的由来:汉阳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汉水河密切相关。古语云:“北水为阳,南山为阳”。古代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地阳而称阳,故名汉阳。

汉口的由来:汉口因位于汉江入长江的入海口而得名。因为汉水古称夏水,所以当时有夏口的地名。但是,夏口既没有聚集成一个城市,也不是今天汉口所在的地方。

汉口以前不叫汉口,叫江夏。

江夏地处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水运十分便利。据说是九省通衢。清朝康熙年间,各地商人来到江夏经商,这里逐渐繁荣起来。这些重要的街道,如常棣街,汉正街和花楼街,也已经建成。

当时由于交通条件,来江夏做生意的商人大多是本省人;外商中,陕西最多。因为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而汉水的发源地恰好在陕西,所以陕西商人来江夏非常方便。当时他们中间流传着一首歌:“做生意的不着急,拿好本钱准备一条船,下汉水。生意兴隆,汉口也算。”陕西人开始称江夏为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是汉水的出海口。

“长沙”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史书记载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以长沙星命名。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时,选择了若干星象作为固定观测的标志,创立了二十八夜理论。认为天上有星,天上有相应的“星域”,《史记·天宫列传》说:“天有柱夜,地有邦。”二十八旅社里有一颗卫星叫“长沙”。古人根据分星理论,将长沙视为星,认为长沙的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称“星沙”。张汤守节的《史记正义》中说:“长沙中间有一星,其主一生。”又云生长,沙星明曰:“主长寿,子亨通。”这些说法适应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认知和心理需求,所以长沙得名的说法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以万里沙慈命名。万里沙祠最早见于金尹《十三州志》中:汉“有万里沙祠,西起襄州,东至万里,故称长沙。”此后,唐代李继孚《元和县志》引东方朔之云:“南郡万里有沙祠,自襄州至东莱客万里,故称长沙。”唐·督邮《通典·潭州》自注“秦魏长沙县”也说:“万里有沙祠,故称长沙。”所以后世地方志以此为长沙名的来源,并加以解释,认为长沙在古代就有祭祀沙神的活动。据《孝武史记》记载,元丰二年(111)春,汉武帝到山东东莱祈福“万里沙”(东莱曲城有一沙场,沙径三百余里),东汉应劭注:万里沙,亦祠。长沙到东莱离万里很远,人们把这件事和这两个地方联系起来,所以有“长沙人,所谓万里长沙也”的说法。

以“沙土之地”命名。长沙的地质构造以应时砂岩、砾石、粉砂岩和页岩等为主。经过多年的外力作用,大量的砂石经过风化和水蚀堆积在地表,特别是长沙市所在的湘江流域,分布着大片的沙滩和沙洲。每当旱季,这些大陆和海滩都暴露在外,向人们展示一片片的沙子,尤其是长大的沙粒。“在古代,自然环境没有受到污染和破坏,这一点非常引人注目,所以很多古书都把长沙称为沙乡或沙之地。如唐代长沙知府张在《长沙地方风》的碑文中引用了敦加的故事:“沙之地,云阳之市。”“路史”云:“沙是长沙;云阳是茶陵。”另一部《元和县志》说:“荆州在龚宇境内,春秋时在黔中、楚之南。秦与天下合并,将贵州南部的沙乡划分为长沙郡,统一湘川。"

因长沙洲而得名。长沙湘江水陆洲长约5000米,宽100米,是一处颇具特色的地理景观。关于水陆大陆的出现,有不同的理解。过去人们根据宋代《太平宇宙》说:“晋惠帝永兴二年生于此洲。”认为水陆大陆只出现在东晋时期。但地质学家在对长沙的地质结构进行取样分析时,确认水芦洲是第四纪全新世形成的一级阶地的典型地层,年龄至少为1万年。古时候湘江水位低。比如1986发掘的长沙县南土湾遗址,距离水陆洲南端不远,位于水陆洲下方的河漫滩上。遗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层也是第四纪全新统地层。所以水陆大陆应该早在东晋以前就出现了,可能因为水位的波动有时会被淹没。

以“曼月”语“供奉女神的地方”命名。在楚国“南平蛮月”之前,长沙居民属于“蛮月”一族。曼越语中,“龙”是“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不是“沙神”。漫月中“长沙”的意思是“祭祀女神的地方”。壮族、侗族至今仍有崇拜女神的习俗,其成语中就有“先封村,后立长沙”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