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艺术的历史与传承

猴艺术萌芽于先秦,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和民国初年。据佛经记载,敦煌石窟壁画中所绘的一幅猕猴献蜜图(第76窟,第98窟,第3窟,第12窟)讲述了一个无儿无女的婆罗门请佛祖释迦牟尼到他家做客的故事。途中,一只猴子抢走了佛祖的碗,佛祖弟子试图阻止,但佛祖阻止了弟子。猴子带着碗爬上树,把蜂蜜放在里面供奉。当猴子用水洗净蜂箱,呈献给佛陀时,佛陀收下了碗。侯子高兴地跳起来,手舞足蹈,做各种开心的戏,一不小心掉进井里淹死了。

后来,猴子化身为婆罗门的孩子,后来成为佛教的弟子。这也是新野人奸商在敦煌种猴子的原因。云蒙山白猿的母亲病重。白猿在桃园偷桃被孙膑抓到,跪下痛哭。孙膑可怜百兽孝顺母亲,却给了白猿一个桃子,让它回山。吃了桃子后,白猿出乎意料地康复了。作为回报,白猿把藏在山洞里的《孙子兵法》献给了孙膑,孙膑最终成为齐国的一大名将。这是早在唐代就存在的类似“白猿献寿”的猴戏。

汉画砖中的猴艺术和丰富的猴文化

猴子是灵长类动物,它们聪明、活泼、有趣,所以人们非常喜欢猴子。特别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3000年前就用象形文字记录了猴子。在《山海经》、《吕氏春秋》中称之为“猿”,在《抱朴子》中称之为“猿”,直到晋代文学家傅玄写下《猿赋》这首诗。有过耍猴艺术的记载,新野人耍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在新野出土的汉画砖上,有人带着狗与猴子玩耍的画面。也有类似猴子艺术的表演。如;平绳戏车和斜绳戏车中的倒挂,找楼的身影看起来像人和猿猴,长长的手臂,修长的下肢,灵活的动作,轻盈的浮体,处处诠释着猴子的信息。有可能那些杂技砖所表达的故事,是猴子艺术之乡最早的猴子艺术展,据考证,这样的动作和难度,还有机械原理,都不是人能做到的,只有猴子才能完成。)换句话说,车的杂技砖是新野最早的猴子艺术节目。

另一方面,全国有很多猴子艺术的中国画砖。比如《中国通史》中记载的一幅四川新津出土的猿猴图,画的是一个女人拿着剑在玩猿猴。猿猴已经被激怒了,她旁边拿着剑和盾的武士似乎准备上前帮忙。

汉代人喜爱猴子和猴子艺术。猴文化在汉代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也许猴与侯谐音。侯是中国古代的封号之一。《王理志》记载:“鲁爵之王,公、侯、伯、子、公、等。”此后虽然五主更迭,但历代都有侯爵。人们要加官封侯,于是给猴子加了一个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它表达了人们对当官的美好愿望和未来的美好时光。也许,猴文化,包括史前图腾文化的主题,是一种融合了佛、道、儒的汉族民间信仰,是人民心中正义的体现,是驱邪祈福的守护神。

因此,从汉唐开始,汉族的传统民俗往往将猴子视为吉祥、高贵、驱邪、幸福的象征。比如我们经常画一只猴子骑在马上,意思是:马上封侯的意思;小猴骑在大猴背上,表示代封;在《九猴攀松》中,松树代表永恒,意味着长寿;一只猴子爬上枫树,挂了一枚印章,意思是“封天气,挂印章”。

据传说,在古代,马总是被绑上一只猴子,以辟邪,驱除热病,保护马匹的安全。这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玉帝封为毕的原因。再比如:三不猴子。三只猴子,一只捂着嘴,一只捂着耳朵,一只蒙着眼睛。表现出非礼勿视的哲学思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在剪纸这种艺术形式中,图案是一只猴子蹲在桃树上,猴子的双臂弯曲伸在耳朵两侧,形似一对蝙蝠(“蝙蝠”与“福”谐音),构成一幅“长寿幸福”的画面;猴子桃象征长寿。吉祥物中,桃是五树之精,天上之圣物,桃是增寿之果,寓意长寿。猴子和桃子的结合正好对应了民间谚语“猴桃瑞寿”的好运。

猴子,在中国汉族民间文化中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成为最受欢迎的“全能神”。

炕上的“猴宝宝”。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常有青石雕成的小石猴(也是炕上的狮子),专门用来绑刚学会爬六七个月的孩子。母亲在石猴腿上的圆孔上系了一根红绳,另一端系上了布娃娃。相传猴子可以保护娃娃的安全,长大后聪明能干。

码头上的“陪护猴”。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三门峡、单县的古渡口,停泊在岸边的木船木桩上刻着一只猴子,正一本正经地坐在木桩顶上,好像在东张西望。老烟工解释说,孙悟空擅长游泳,能潜入东海龙宫,所以能安全护送人船。

恭喜之神“捧桃猴”。猴子和桃子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不解之缘。自然界的猕猴自然喜欢吃桃子;《西游记》里还有一个猴子偷西王母蟠桃的故事。“蟠桃”在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长寿;二是“驱魔”。宋代王安石的贺岁诗中有“常以新桃换旧桃”,意为用桃木驱邪。猴子“有神通”,也被古人寄予“求雨”、“求子”的希望。总之,在人们的生活中,康、墙、码头、槽、口,甚至寺庙石刻、民居建筑,都有一个“猴先生”的位置。

这些奇妙的猴文化寓意,与汉代史安人牟取暴利,向汉武帝献上血马,并立即被封官封爵,有着莫大的渊源。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三年(公元120年),河南南阳新野有个小官叫奸商常,因犯罪被判刑,被贬到这里种田放马。闲暇养猴子娱乐,猴子逐渐懂得人性,和睦相处,可以和奸商一起过春秋。在放马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匹独特的野马。奸商知道梁武帝爱宝马。经过深思熟虑,我想到了这个计划。有一天,暴利在野马经常喝水的水池边滋长,一个和他相似的泥人被塑造出来。他穿上衣服,一手拿着绳子,一手嚼着东西。晚上,野马来到马群中饮水,突然他在水池边发现了泥人。他吓坏了,跑了回来。一连几天,马不敢喝水。但是不喝水是活不下去的,只能偷偷喝。但时间久了,马发现那是一个一动不动的泥人,他不再害怕,喝水也不再警惕。牟取暴利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天下午,我把泥人搬过来,代替泥人一动不动地站在水池边。当太阳下山时,野马们又来饮水了。当马滚到他面前时,他示意猴子们上前围住野马,跳到马背上,勒紧了马。他给它套上笼头,闪电般地咬了一口,野马就被抓住了。

他把缴获的马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到自己的马身材高大,骨骼非凡,枣红颜色,就像火烧一样跑起来。他认为这是他最崇敬的“太乙神”送给他的一匹宝马,于是把它命名为“太乙天马”,并写下了《马天歌》:为庆祝纪念,他说:“太乙公下,露红汗。池荣宇是的万里,现在安丕龙是朋友。"

因对马有功,奸商被封爵,迁居北京。他把这些有功的猴子送回老家训练,并请求家人善待猴子。猴子是人,真的吉祥,不仅带来好运,也造福子孙后代。他把他教给后代的猴子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技能。从此就有了猴艺,一种颇具地方风情的特色民间艺术。即使在今天,猴国的人们仍然传播着古老的习俗。自汉代诠释了猴文化的美好内涵后,猴艺术就一直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文人骚客更是将其奉为佳话。在唐代,在和平与繁荣的时期,唐朝皇帝李隆基开创了梨园,这是兼收并蓄的。他经常在梨园谱曲作词,浪漫各种技艺和戏曲,猴艺也在这个时候上了台阶,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如前所述,《白猿献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唐宋时期绘画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关于猴子艺术的描写也很多,关于诗人李白的笑猴画也有很多版本。唐击鼓耍猴术,醉太白举杯邀猴,千真万确。在宋代,也可以找到猴子艺术的绘画。比如《清明上河图》中的猴子艺术就是经典的例子。

吴承恩《西游记》与猴国的猴艺术

新野县档案中有关于吴承恩的记载:《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上面写着:“吴承恩,龚氏,安徽桐城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接任新野知府。”所以吴承恩在新野做了两年知府,也就是1556-1557。

小说的主人公孙悟空是猿的化身。他的言行与世界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拥有人类无法企及的非凡技能。

新野是中国最大的猴戏市场。新野石安民间艺人捕猴、训猴、耍猴历史悠久,有许多绝活。猴戏最基本的节目是根据锣鼓教猴子数数、跳跃、钻圈、翻筋斗、倒立。《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写道,“(花果山的猴子)又被一些猎人抢了,教他转圈玩,翻筋斗,立蜻蜓,在街上筛锣鼓,不惜一切代价玩。”

在新野世安的猴戏里,猴子可以根据人的指令改变自己的脸和面具,就像川剧里的变脸一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

《西游记》中也使用了大量新野方言的俚语词。新野人把霉运叫做“背时”。孙悟空曾被如来置于五行山下五百年,饱受土石之压,“背石”与“背时”谐音。这些方言俚语词大多只在新野或新野周边地区使用,颇具地方色彩。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没有对新野风土人情、方言的深入了解,吴承恩这个从未踏足过千里之外的新野的外省人,是不可能运用得如此熟练恰当的。

新野人有在元旦送别人猴形符号的习俗,称之为“送时”,以祝愿被送的人过得好(好运)。据说把这个“时(石猴)”放在家里,可以辟邪避害,平安吉祥。西游记的孙悟空,擅长驱邪,能降妖捉怪,而孙悟空是天然的石猴。

据野史记载,吴承恩在新野时,擅骑驴四游,察人奇事,经石庵表演猴艺,经棘拜圣贤,游桐柏访吴看水帘洞...

明代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注重故事、人物的浪漫、鬼怪的传说。这时百花齐放,出现了大量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肘子戏、木偶等...石安的猴子艺术在此时逐渐达到顶峰,从猴子一个人玩到最后的浪漫角色,几只猴子和狗、羊一起表演,穿着戏服,戴着面具,加上铜器和艺人唱歌解说。那时候,吴承恩经常去石安看猴艺,高兴了就亲自上阵打,有时甚至还会劝艺人改进和排练节目。游桐柏山时,发现了吴(据《山海经》、《吕春秋》等古籍记载,吴“似猿,金眼雪齿,轻趣突变”。大禹治淮时,吴兴风作浪,大禹率军进入桐柏山,与吴率领的山神妖怪作战。用水神针抓住吴关在淮井里。)和水帘洞,他们被赋予了孙悟空的形象和创作《西游记》的冲动。因为他在石安玩猴子的时候,发现猴子和家禽可以和睦相处,一起劳动,所以才有了猪八戒这个角色...

所有这些东西,除非你身临其境,耳闻目睹,否则是无法产生各种艺术灵感的,用想象或偶然的巧合来解释也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即使《西游记》在新野不是初稿,但至少是猴戏之乡。新野世安的生活激发了吴承恩的创作思想和理念。

所以孙悟空的原型来自猴艺之乡——石安的猴艺,猴的种类很多。据统计,12科200余种。会演戏的猴子是猕猴,古书上叫洗澡猴,学名恒河猴。它的毛是灰棕色的,腰是橙黄色的,很亮。它的胸部和腿是深灰色的,脸和耳朵裸露,群居在山里。当一个猴子艺术家抓到一只猴子,他会取消它。他在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个深洞,铺一张网,然后,在两英里外,开始撒诱饵,比如猴子喜欢的玉米和水果,一天100米,最少50米。然后,他保持警惕,慢慢引诱。这只猴子非常聪明。他每吃十米就后退五米,然后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

猴子艺术包括训练和与猴子玩耍。猴子先喂,和人建立感情十多天后驯养。艺术家利用猴子模仿性强、怕挨打、不给食物、晚上注意力集中等特点,把它们关在一个空房间里,两三个人一起胁迫猴子学习各种动作。先学会翻跟头,转身;学习敬礼,抓竿,挑水,钻圈等...

经过训练后,猕猴可以表演节目。有时猴子会和狗、羊和其他动物一起表演。猕猴原来的尾巴在猴子训练时被剪掉了,这打破了它的巨大灵活性,防止它逃跑,而且它更像人,以便在表演时方便穿脱衣服...

猴戏的节目有:猴爬杆、猴骑羊、猴犁地、猴驾旱船、猴挑水、猴钻圈、羊拉犁。还有,现代,追逐,射击,超生游击队,杂技等。,最有特色的是猴脸,一般配有老头脸、包脸、脸、钟馗脸、脸、黄忠脸、少女脸、县官脸、小丑脸等戏剧面具。当猴子穿上戏服,戴上面具后,会在艺人的歌声或暗示下,打开戏箱更换各种面具,浪漫编钟的角色。在观众看来,猴子真的成了剧中的角色,有时候几只猴子同时表演也是非常好看的。

因此,石安的猴艺源远流长,对它的起源与形成,它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清晰的分析。社会影响力大,从业人员多,是当之无愧的猴艺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