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被公认为圣人?孔子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孔子为什么被公认为圣人?孔子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贡献?我来为你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说起孔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已故佛祖称为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这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贡献

公元前841以前的中国没有文字史料,但是古代的文化和文明是通过孔子的诗、书、礼、乐、易经、春秋——六经流传下来的。从孔子时代到现在的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奠基人。

概念贡献

历史上,夏朝尊“天命”,商朝信“鬼神”,但到了西周,周公开始“礼乐制”,“德慎刑”,转向“礼乐文明”。这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巨大飞跃。孔子不以意志和功效论所谓的“天命”和“鬼神”,而是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是领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转变的第一人。

文学贡献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据《史记》记载,“上古有诗三千余首”,经孔子编辑整理,形成《诗经》版本,又称《诗三百首》,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翻开新篇章的第一人。

哲学贡献

《易》原是史占有的一本书。孔子使易经成为道路和中国哲学的源头。孔子笔下的易经,在《易经》中已经从“职业”的功能,变成了“道义”的层面,其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身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富贵,君子以德载物”的理念成为“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第一个把《易经》转化为哲学,引发《易经》革命的人。

历史贡献

孔子编纂的《春秋》是第一部记录鲁国从鲁寅年(公元前722年)到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历史的史书。这部《春秋》只有一万多字,却记录了242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春秋》奠定了中国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创了历史,是奠定中国史学基础的第一人。

教育贡献

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塾,以立坛办学、教书育人而闻名。

孔子为政治家开办了一所学校。他选编的六种教科书——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服务。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将弟子分为德、言、政、文四科,并有所建树。

更可贵的是,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实行普及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对道德教育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他不仅告诉人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学习文化,学习技能,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提出了“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平、省”为内容。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老师。

对体育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就是射箭,“御”就是开车。孔子作为老师,非常重视射箭,自己的技术也很高。为了强身健体,孔子不仅注重运动,而且注重营养和卫生。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与体育锻炼相结合,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平了道路。

对美育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情趣。孔子是第一个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老师。从“子”到“少”:“既美又好。”说“武”是“完人,而不完人”。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诗歌教学和音乐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兴趣。

政治献金

孔子的政治生涯虽然短暂,但成就卓著。孔子提倡道德政治。孔子一直把人际友好、家庭美满、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国家安宁放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说德治是“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法治是“以政治国,以刑治国”。孔子为后人提供了教育天下、稳定社会、保障国家的有益经验。

时空跨度2000多年。回顾孔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是高瞻远瞩的,他提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他的“小康社会”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