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的历史

人类进行跨学科研究由来已久,但真正的跨学科是在近代各个学科建立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笛卡尔将代数和几何交叉发明的解析几何。它不仅改变了两千年来两个学科相互割裂的局面,也为微积分的发明创造了条件。此后,随着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研究以各种形式和领域出现,使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中的普遍现象。“跨学科”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纽约,原意大致相当于“合作研究”。中国于1985年召开“交叉科学大会”,“交叉科学(或学科)”一词在科学界广为流传。在早期,人们基本上没有区分交叉科学和交叉科学。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开始使用“跨学科”一词,而不是“交叉科学”。今天看来,交叉学科或科学研究还处于交叉学科研究的初级阶段,因为这样的一个研究仅限于现有的学科,学科是人为设置的。因此,要取得更大的研究进展,就必须突破学科分割形成的限制,走向更大范围、更高境界的跨学科研究。虽然交叉学科研究也可能产生一些交叉学科,但它关注的是问题,更关注的是行动本身及其与社会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不以建立一门学科为目的,所以它自然隐含着对学科外非学科因素的吸收和集中,这不仅比交叉学科突出了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活动的群体性,而且明显具有实践效果的放大作用。

20世纪以来,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与技术的融合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渗透,这使得科学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事业和工程,甚至没有跨学科的研究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突破。人们常说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就是这一新领域和研究方法的集中概括。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其繁荣也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基本趋势。首先,科学结构趋于复杂。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经典时代的科学称为简单科学,但与当今大科学时代多样性、多层次性、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极端复杂性相比,分类的经典科学在基本思想和存在形式上确实属于简单范式,是按照“古老的”简单性原则构建的。第二,组织科学活动的趋势。与近代之初科学并存、互不交流的局面相比,当代科学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演化性等“有机”特征。各个学科既增加了相互间的联系,又按照自己的“规律”独立“生长”,对社会产生影响,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第三,理想目标的“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科学不再被简单地视为无价值,而必须越来越关注存在的影响和应用的后果,科学不再被普遍视为唯一的话语权威。尽管科学依然是科学,科学主义依然是强势话语,但来自科学内外的批评从未如此激烈和巨大。而社会各界对科学的某种人文解读,如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的定义,也拓展了人文意义上对科学的理解。这使得“科学回归人文”成为未来科学发展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此外,在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由于技术、市场和通信的普及带来的全球化运动以及一些重大社会项目的出现,社会问题变得巨大,这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对人类理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几乎可以说,现实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没有跨学科的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比如找到SARS病毒和禽流感的源头、艾滋病的有效防治、人类基因组测序、太空探索、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治疗研究,这些都是任何学科或技术甚至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而且这些问题有时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整合多学科、多社会力量进行整合研究。这种学科多对象化、对象多学科化的趋势,必然导致跨学科(包括跨技术)研究和“跨界行动”成为一种必然的、普遍的模式,这将使人类的研究规范从以前的“非学科”阶段进步到跨学科整合研究的层面,跨学科研究真正成为库恩所说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