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发展史是怎样的?

1.中国戏曲的孕育和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到了汉代,民间出现了带有表演成分的“角角戏”,尤其是“东海黄公”。南北朝时,民间出现了一种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剧”,有了更为激烈的表演元素,如头头、代面、挑娘等。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征的“参军戏”,它是从先秦时期的演员表演发展而来的。民间歌舞剧进入宫廷,得到更大发展;民间出现了“通俗说”、“变奏”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公共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全面的趋势,“宋杂剧”出现了。金代,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本元”,南方出现了“南戏”。到了元代,北方形成了“北方杂剧”,南方戏曲进一步发展成熟,形成了传统戏曲。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时期的南戏。

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原名永嘉)民间。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而形成的。其特点是体系庞大,歌词简洁,具有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戏剧大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元曲而闻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北方杂剧(又称元杂剧)。北方杂剧的文学优于质朴自然,后世的戏曲文学首屈一指;关()、王(诗赋)、白(蒲)、马(致远)等杂剧作家成就了北方杂剧一代文学。北方杂剧的表演,表现了戏曲在形成之初的质朴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荣时期-明清传奇。

传奇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是南戏成熟和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取代杂剧成为戏剧舞台的主角。它的剧本和文学歌曲在字典里都是优雅的,体系庞大,名作无数,表演也越来越成熟,多由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调,是明代中国南宋体系中浙江海晏调、浙江余姚腔调、江西益阳调、江苏昆山调的统称。明代音乐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曲调的兴起。后两种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分别是益阳戏和昆山戏。前者已发展成为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腔戏曲体系。后者发展成为一种优雅精致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清初以来,戏曲舞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的民间化和大众化。先是昆曲和高腔盛行,接着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国剧舞台不再是传奇剧的天下,昆曲、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对手。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也从厅堂亭子变成了茶馆平台。

7.慧半去了北京

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为了庆祝乾隆八十大寿,三清班进京演出,带来了一种不同于昆曲的地方调徽,给北京的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后来,又有Xi、七秀、霓翠、河唇、春台等四个剧团陆续进京。徽州调以其通俗、质朴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欢迎,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

8.京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件大事。

徽班进京后,湖北汉调艺人也在道光年间(1828左右)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演出。他们以徽派艺术家的身份演唱皮黄腔,但带有更多的湖北风格。回族与汉族在北京共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左右形成了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就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荣期,那是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吸引了朝廷官员的喜爱。宫中丰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的艺术成熟。中国戏剧发展史(下)

10,京剧第二个高峰——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20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京剧的发展,京剧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的京剧演员层出不穷。此外,这一时期也是京剧流派最多的时期,出现了梅()、尚(、)、程()和荀等。余学派、马学派、齐学派;金(韶山)派、郝(生日)派、(后)派、萧(彰化)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人都有相当数量的剧目,所以这一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