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绪皇帝的历史事件

中法战争

1883 65438+2月至1885 4月(光绪11月9日-2月11日),因法国入侵越南进而入侵中国而引发的战争。第一阶段是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展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昏庸,法国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们说:“法国人所向披靡,中国人不败且败。”

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中国和越南自古以来关系密切。19世纪前,法国天主教势力曾入侵越南。第二次英法侵华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入侵越南南部(南齐,西方人称娇娇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成为法国殖民地。然后从西贡出发,沿着湄公河探寻通往中国的路线。发现湄公河上游不适宜航行后,转向越南北部(北齐,西方称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1873 165438+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国派安业和一百多名军队入侵并攻占河内及其周边地区。越南国王阮富诗要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宝盛(今老街)的中国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帮助抵抗法国入侵。同年65438+2月,黑旗军在河内郊区击败法国,杀死安业,法军被迫退守越南南部。1874年3月5日,在法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讹诈下,越南在西贡与法国签订了《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授予法国在越南北部贸易等各种权益。1875年5月25日,法国人将条约内容通知清政府,旨在获得清政府的认可,以排除中国在越南长期存在的影响。15年6月,清政府又拍了一张照片,拒绝承认条约。

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令支那海军司令李指挥侵略军第二次入侵越南北部。4月占领河内市,然后用军舰侦察红河,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攻占产煤基地洪基和军事基地南定。越南朝廷多次要求清政府出兵相助。鉴于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下令云南、广西两省当局监督边防部队短暂入关,但强调“争不可弄巧成拙”。19年5月,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决战。李和副司令员率领的30多名军官和200名士兵阵亡。法国军队被迫返回河内。法国利用李之死,煽动全面侵越战争。除了增援陆军,还组建北越舰队,调兵遣将,积极部署。8月,法军加强了对北越黑旗军的进攻,同时用军舰进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首都顺化。8月25日,越南被迫签署《顺化条约》,获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为了尽快实现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侵略中国的西南地区,法国侵略者开始全力对付中国。中法对抗的危机正在逼近。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这场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9月,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禁,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历时仅103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被称为戊戌变法。

义和团起义

义和团运动又称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年底在中国发生的以“助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和在华基督徒的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死了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和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据教会统计);还有很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远超过被杀害的教民,难以统计(仅北京就有几十万人死于义和团之下);义和团,义和团支持者和其他死去的中国人。

不计其数,数都数不过来。义和团进京时,也有奸淫掳掠的劣迹。义和团运动通常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结合在一起。义和团运动的参与者被称为“义和团”。义和团原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社团。清代有人认为这与安百里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被今天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起源于一种忠诚的民团组织。他们通过设坛、画符请神等方式秘密聚众,被称为“义和团”,其中掺杂了大量教导信徒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起初,义和团和清朝大多数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清统治,以“反清复明”的口号被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冲突成为主要的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抗西,改名为“虎神营”,口号改为“助清灭洋”(最早由赵三多于1898年提出)。

八国联军进京。

补充: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刚在京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帝国的使节也在本国政府的密令下,向清政府发出“肃清义和团”的联合照会,并在大沽口集结舰队进行威胁。五月,义和团在京津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兵加入义和团,以爱新觉罗·扎伊王子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中占了上风。看到清政府无力控制局面,各国大臣打算直接出兵干预,宰相衙门也“无法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5月28日,英、法、德、奥匈、意、日、俄、美正式决定以“保使馆”为名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来自8个国家的400多名海军陆战队员从天津乘火车抵达东交民巷。随后,各国不断向中国增兵。二十四艘各国战船聚集在大沽口外,两千多名侵略军聚集在天津租界。6月6日左右,八国联合侵华政策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华战争爆发。

6月1900,11,英国西摩海军中将率领八国联军2000余人,抢占天津至北京的列车。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义和团的忠诚反对。12年6月,义和团联合清军董福祥、聂士成,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14年6月至18年6月,侵略军在廊坊、洛带、杨村被义和团群众包围。面对现代化枪支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死伤敌军300余人,西摩被迫跟随。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俄国海军将领的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忠实反对派的攻击。清军击伤击沉敌舰6艘,击毙敌舰200余艘。战事激烈时,守备司令罗荣光不幸中弹身亡,清军失去指挥,大沽堡失守。大约在这个时候,日本大使馆的秘书去永定门迎接西摩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决了。德国驻华大使柯伦德在东单牌楼被守军杀害。21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数千援军攻入天津海河西岸的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起猛烈进攻。义和团奋起保卫天津。董福祥率义和团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打死500多名俄军,多次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和清军围攻紫竹林,用“火牛阵”铲平雷区,冲进租界。聂士诚的清军坚守城南广海庙一带。7月9日,八里台一战中,聂士诚身中七枪,腹部破碎,仍坚持战斗,直至龙血而亡。14日,天津被盟军攻占。

8月4日,两万多盟军从天津入侵北京。13,进北京城门,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从广渠门攻入城内。14,北京沦陷。第二天早上,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盟军入城后,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困被解除,义和团被迫撤出北京,转向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西太后在流放途中,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谈判,并下达了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扼杀。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发兵攻城,扩大侵略。9月,俄军在入侵秦皇岛、山海关的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占领中国东北。5438年6月+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3万大军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侵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数村镇化为废墟。天津被烧了三分之一,北京成了废墟。就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坦承“中国这次遭受的所有破坏和抢劫的详细情况永远查不出来,但数量会极其可观”。八国联军在北京公然掠夺,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冲走,大批百姓被杀。

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缴纳白银4.5亿元;北京的使馆区和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交给外军;禁止中国人民团体和反帝组织。《辛丑条约》保存了清政府的权力,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从而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附:

义和团运动后,外国列强趁机出兵中国,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这是入侵中国的绝好机会。除了积极参与八国联军,7月1900,16,制造了海兰炮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几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残忍杀害,只有不到100人游泳逃生。17-21这一天,俄国侵略军先后把江东六十四个村的一万多名居民赶到黑龙江边被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其余的被赶进黑龙江淹死,只有少数人以游泳为生。8月28日,俄军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65438+10月1,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00 165438+10月,俄国胁迫奉天曾祺将军签署奉天临时宪章,企图使军事占领合法化。俄罗斯军队抓住军事占领的机会,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战后条约《辛丑条约》

现状图表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迫于民众压力,表面上向列强宣战,暗地里却暗中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投降。1900 7月天津失陷后14年8月7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正式与外国列强媾和。

1900年,65438+2月,列强(除了出兵的八国,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向清政府提交了和谈提纲,然后作了详细规定,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惩罚“冒犯”列强的官员;派王公大臣去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民众建立和参加各种抵抗侵略军的组织;赔款为4.5亿两白银,以关税担保分39年支付,本息9.8亿两白银;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区,国家可以驻军,中国人不得居住。摧毁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口、天津的炮台;国家可以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驻军。《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法庭”

清末新政

首先,支付培训费用。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01 8月29日,清政府下令全国停止武举科举。11年9月,各省奉命模仿北洋、两江建武备学堂。12年9月,全国各省奉命裁减旧军,编练“常备军”。“新军”的编训工作已在全国铺开。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的计划,清政府在1903 12.4上设立了练兵处,担任清亲王。总理的训练事务由袁世凯作为会议的训练部长,铁良作为助理处理。练兵处的实权在袁世凯手里。清政府还命令各省设立训练所,为省领导训练“新军”机构。1904年9月,训练部和兵部授权在全国36个城镇进行“新军”训练,颁布了《陆军学校办法》。1906 165438+10月7日,清政府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将训练部并入其中,以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36个镇。计划用2-5年时间,在除冯静恩4、四川3外的各省编制培训1-2个镇。但直到清朝灭亡,只有14镇、18混协和4标、1镇的禁卫军编制,约有16万人。清政府推行“新政”,训练“新军”。但训练需要巨额资金,因此提高薪水成为晚清统治者的另一项“重要政策”。为了加薪,清政府不惜找借口,多方搜刮。1902起,交易口岸征收印花税,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吉林收窑捐、车捐;在其他地方,牛捐、马捐、盐商捐、士绅富户捐,还有户籍税、丁税等。同时,税率也是随意提高的,有的是住建部决定在全国公开提高税率,有的是地方政府随意提高,允许地方官员自己加税。这样的“涨薪”造成了财税混乱和腐败猖獗,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第二,振兴商业,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务部,提倡官商兴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奖励行业的工商法规和措施,如:《大清商法》、《商会章程》、《简明铁路章程》、《奖励中国公司章程》、《矿业公司章程》、《公司登记章程》、《试点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工业,奖励创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这些规定和做法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三,废除科举,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学习。清政府“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1901年9月4日,清政府下令将各省会书院改为大学堂,各省会及直隶州改为中学,各县改为小学,并多设学堂。65438年2月5日,科举奖状条例颁布,规定学校毕业生经考试可生为进士、举人、龚升。1902 2月13公布促进学校的措施。15年8月,詹姆斯国王学校章程颁布。1904,65438+10,13年6月3日颁布了《校规修订案》,详细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并要求以政令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普通学校并行的是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校和各种工业学校,在学制上自成体系,建立完整的学校体系。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张之洞,停止科举,设立学堂折子,并下令“停止科举广学”,最终废除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使科举与学校教育彻底脱钩。65438年2月6日,清廷颁布法令,设立学部,是我国专门处理学校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把“奖励游学”和“改学停科举”放在一起,要求各省集资送学生出国留学,并注重专门学习。对于研究生,将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背景。自费出国留学者与派学生同等对待。为了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清政府分别于6月1902、6月31和6月1906、6月2日派总监赴日本和欧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重要内容,包括“裁冗”、“减官”、“停捐”,并对统治机构进行一些变革。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了国务总理府,设立外务部,是当时六个部类中的第一个。1902年2月24日,河东巡抚被免职,事务移交河南巡抚。3月6日,詹士和斯通被撤职。9月7日,1903,商务部成立。1904 12月12,云南、湖北两省巡抚被革职,云南、贵州、湖广巡抚主政。1905年9月4日,奉天知府被革职,巡抚主政;削冯天福成,改东三省学政。65438年10月8日,巡检司成立。65438年2月6日,设署,任命国子监。除了削减和增设行政机构,清政府还下令“停捐”、“削劣规”、“定公费”1901 19年9月,清政府宣布停止向实职官员申报捐款。1905 7月18宣布停止向武直捐款。清政府推行“新政”,本来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满足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但实施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首先是因为“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政府自行筹款,每年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地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使人民群众不堪忍受,自发的斗争更加广泛。有的地方“反洋捐”、“反赔款”发展成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其次,虽然“新政”取消了一些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裁掉了一些冗员,但新旧机构之间还是有重叠的地方,比如军部和监察府、住建部和财政所。7月1905的圣旨也承认,新政的实施“已经大规模进行了几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第三,由于“新政”的目的与实施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新旧力量之间以及旧力量内部对新生力量态度不同的派别之间产生了各种纷争。这加剧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盲目性,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新政”实施期间,袁世凯抓住“练兵”和“加薪”两项重要政策,要求拨款1万元,组建北洋六镇。同时,他还担任了参与政务、监管山海关铁路等重要职务。他的羽翼遍布朝廷,挚友分驻天津,成为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又一位声势显赫、影响朝政的实力派大臣。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加了一些适应现代化的制度,修改了清朝的刑法,废除了严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原则。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化教育上,赋予西学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建军理论和原则,改变了古代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业),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朝的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