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24节气对应表,是一年24个不同气候的划分,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和天气,是集天文、地理、文化习俗、民俗为一体的季节详细划分。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1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

长夏(5月6日),小满(5月21),芒种(6月6日),

夏季至日(6月22日),小夏(7月7日),大夏(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初舒(8月23日),千禧年(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65438+10月8日),初霜(65438+10月23日),

立冬(165438+10月8日),小雪(165438+10月23日),大雪(65438+2月8日),

冬季至日(65438+2月21),小寒(1月6日),大寒(1月21)。

表2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民间就有了南至日、北至日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运行位置、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将一年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相等的部分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末期,节气有八个名称: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标出季节的变化,明确划分一年的四季。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淮南子》这本书和现代的同名。公元前104年,由尤等人制定的历法,正式在历法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古代节气叫“气”,每个月有两个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指的是二十四个季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事而制定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因为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即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为基础,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阳周期。但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理解太阳的运动,所以种田完全以太阳为基础。因此,单独反映太阳运动周期的“二十四节气”被添加到日历中,作为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来划分的。

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

春天,春雨惊起,春分清明。夏天,谷雨长夏满芒。夏天,是至日的夏天。秋天,是初秋的夏天。秋天,是白露。秋天,初霜寒露。冬天,是初冬的小雪。冬天,是至日的冬天。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日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