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绥德

绥德位于陕西西北部,榆林地区东南部,陕北两条母亲河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处,与山西吕梁隔黄河相望,素有“天下名邦”、“秦汉名邦”、“西北旱码头”之称。站在绥德县大理河的石桥上,抬头就能看到“天下名州”四个官字。它从清朝道光年间就一直矗立在悬崖上,至今已屹立了约一个半世纪。

?山环水绕,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绥德城蜿蜒在疏山、怪石嶙峋、雕阴山之间。史书记载,绥德“山自南而北,水自北而南”,所以全城“山围孤城而水绕山,洞门开两溪湾”。绥德县历史文化悠久,“绥德人以德”是县城的精神灵魂。代代相传,一直传承着“以隋为部,以德为先”的优良传统,是革命战争年代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历史和革命文物极其丰富。

历史上秦王傅肃、蒙恬、汉代名将李广等都曾带兵驻扎于此。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回汉,汉武巡边,是著名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1924年,陕北最早的党群组织在绥德师范学院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警备队和359旅司令部先后进驻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绥德战斗生活,许多革命前辈先后在绥德工作。民国时期及50年代以前是行政公署所在地,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革命老区,秧歌、唢呐、剪纸、石雕之乡。

绥德钟灵是一个人类繁衍生息的美丽地方。出土文物丰富多彩,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有独具特色的陶器、骨器和青铜器,有栩栩如生的石雕,还有独特的黄土高原景观。郝家桥、革命历史博物馆、双水村更是有名。一句名言《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首民谣《三里铺》,一部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是享誉海内外。

陕北民歌不朽之作《三十里铺》,是一首诞生于绥德的民间情歌,在陕北的沟壑沟壑间传唱,成为陕北民歌最经典的曲目之一。陕北地域辽阔,寸草不生,战争纷争不断,造就了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生死与共的牺牲精神。民谣往往出人意料的大胆感人。以信天游为主要代表的陕北民歌,不受格律约束,随时随地即兴演唱,风格洪亮自由。悲壮悲壮,无限延长的高音像沙漠一样辽阔,跌宕起伏、压抑的旋律像陕北高原上的千层褶皱。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人、物、挑夫等常见事物,如山、沟、草、沙、骡等。,是陕北民歌的经典符号,其中绥德民歌颇具代表性。停止羊的声音,回归牛的声音,野调哼唱出自然的声音。绥德民歌多是群众在农耕、驾车、放牧等各种生活场景中即兴创作的。歌词往往采用富弼式、排比式、夸张式等手法写成。他们还经常大量使用陕北方言中的古旧词,如毛眼、俊脸、白牙、巧手、蓝格子英语、红格子闫妍、白格子人生、绿格子奋斗等。和曲调结合起来,更漂亮,更帅气,更深情。陕北民歌很好地运用了“富弼性”的表达方式,这可能是《诗经》的延续。

?绥德县素有“石雕之乡”的美誉,石狮随处可见,已成为当地的象征。在绥德,有千狮桥、天下第一碑楼、天下永乐大道石版画、天下第一狮等石刻。绥德石雕艺术既是绥德汉人感情的宣泄,也是绥德人的艺术。体现了绥德男人直爽、朴实、坚韧的精神。自古以来,绥德石雕人以豪放随性的思想和自然娴熟的雕刻艺术,雕刻出了绥德门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石魂坊”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石雕建筑和黄土文化的门户。在陕西省绥德县的石魂广场,有一对巨型石狮。这两只狮子高19.5米,直径11米。它们看起来很壮观。这对石狮是近年来陕北规模最大的石雕作品,仅狮口就能容纳十余人。石狮高大威猛,被称为“天下第一石狮”。绥德石室,以当地的石头为建筑材料,形成了宏伟的石室阵容,体现了陕北绥德县独特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以唐宋石室风格为主。

?绥德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使其名声远扬。摩崖石刻上的铭文涉及古今中外,有古代帝王将相、将军官吏、革命领袖、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也有文学家、书法家、艺术家、各界名人。绥德“秦岳明关,汉汉石关隘”的摩崖石刻景观,与普通石壁一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绥德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供人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