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的文化艺术

福鼎是闽越文化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传入较早。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闽浙之间的重镇。深厚的道、佛、儒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闽东老区的革命精神,共同构筑了现代福鼎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主要民间文化活动有龙灯、花灯、铁枝、线狮、腰鼓、牵线木偶、雄壮锣鼓、福鼎饼花、太姥茶谣等。福鼎方言以福鼎县铜山镇的铜山话为代表,所以福鼎话也叫铜山话。途经县内铜山、桐城、灌阳、店头、柏林、店下、攀西、厦门等乡镇。,人口39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此外,其他乡镇说闽南话、福州话等方言的人也可以说铜山话。其实福鼎县流行铜山话。除了铜山话,福鼎县还有闽南话、福州话、莆仙话(兴化话)、客家话(汀州话)。

闽南语主要在沙城、前旗、关岭、鲁山、石蝶等镇使用。全县使用闽南语的人数为654.38+0.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3%。是福鼎县第二方言。闽南语传入福鼎约300至400年。由于长期受铜山话的影响,福鼎的闽南语明显不同于厦门、泉州的闽南语,是具有福鼎特色的闽南语。县内各地的闽南语都有一些差异,比如沙城闽南语和关岭闽南语,在语音和用词上都有一些差异。福州方言(包括长乐方言)主要在琴屿镇(闽东两个福州话岛之一)使用,人口约35000人。福州话传入福鼎大约有两三百年了。福鼎的福州话也受铜山话影响,有“福鼎特色”。此外,福鼎还有29300多名畲族人,内部讲畲族话。畲话接近客家话,但与客家人说的客家话有明显的区别。它有古畲话的几个“底层”,有古客家话保留下来的一些元素,也有汉语地方方言吸收的一些元素。畲族在本民族内部说畲族话,与汉族人交流时说铜山话或闽南话,部分畲族人也说福州话。福鼎小吃大致可分为六类:

米饭:鼠曲锅、年糕、水锅、红乌龟、米粉、米粉、锅贴、糍粑、蒸糕、烧麦、汤圆、包子、粽子、扁食等。

红薯:九藏包子,红薯粉,三角饺,马蛋等等。

面粉:麦糕、面鱼、蛋卷、包子、手工面、春饼、面茶、轻饼、酥饼、千层饼、芝麻饼、菱角饼、福鼎小笼包等。

芋头:芋头糊、芋头酥、芋头丸、带霜芋头、假糊腻、福鼎槟榔芋头等。

鱼:鱼片、鱼丸、鱼饼、鱼面、鱼卷、鱼枣、川汤等。

肉类:福鼎肉片、扁食、牛筋、牛肉丸、牛杂汤、五花鸡、叫花鸡、福鼎肉燕等。福鼎市1997、2000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0福建省福鼎市、浙江省安吉县均申报了“白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统艺术项目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