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的历史沿革

中华书局于5438年6月+0965438年+02年65438年+10月65438年+0月在上海成立,创始人为陆飞魁。当初是合资企业,资金25000元,主营业务是编写中小学新教材。中华书局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1辛亥革命前夕,在商务印书馆担任出版部主任的陆飞魁、戴克敦和陈印,邀请编辑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开业后,提出“教科书革命”、“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抗衡。一是新编辑的语文教材出版,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材市场。“所以我们换了公司,增加了资本,广泛设立分支机构,经营自己的印刷。”后来,我们加入了文明书局、李玟书局和聚珍仿宋出版社,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民间出版机构。书店创办时,在福州路以东租了三个店面。他还在福州路惠福里办了一个印刷厂,不久又迁到河南路。

1913有编辑部。沈志方(纸坊)加入,路飞逵任董事(后称经理),沈志方任副董事。编辑部主任先后为:范元莲、代顿、陆飞魁、舒心成。随后,总公司迁至No。百老汇东路AB29号(现大明东路),并在旁边租了一间民房,有编辑、事务、业务、印刷四个办公室。它的编辑部后来搬到了百老汇东路88号。总店(经销处)最早设在投掷场(今南京东路河南路)。

1915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有自己的印刷厂,并增设出版社;次年资本增至654.38+0.6万元,员工超过654.38+0万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的出版企业。

1916搬到潘琪街(现福州路河南路口)一栋新的五层楼,10店面,毗邻商务印书馆。同年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与哈通路(今同仁路)口建了一个总厂。除了印刷办公室,综合办公室和编辑办公室也设在这里。总厂占地40多亩,居当时上海所有印刷厂之首。由于大量购地建房导致资金短缺,再加上副局长沈志方挪用公款未果,加上同业竞争,图书亏本出售,导致经济危机,差点倒闭。书店租给了新华公司,但和商务谈判合并了。此后,常州资本家吴景元组织的财团和董事X力木组织的和记公司又给了一笔贷款,出版社才得以维持。其间,卢飞奎一度辞去董事职务,被任命为经理。石接替他当了厂长,仅仅两个月后,他就收回了,而陆飞魁仍然是总经理。

1917,由于资金周转不畅,差点倒闭。经过多方努力,生意又恢复了发展。

1920左右,出版社承接了克罗广告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烟盒印刷业务,获利颇丰。

1929年,中国教育用具厂成立,生产教学文具仪器。

1932扩建印刷厂,1933在九龙新建印刷厂。

1933年在香港九龙成立印刷厂,设备新,号称远东第一。

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兴建印刷厂,购置了先进的印刷设备,不仅印刷书籍,还印刷地图、邮票、香烟壳、政府有价证券、纸币、公债等。书店大量印刷国民党有价证券和小额纸币,印刷业务进一步发展。同年,在澳门路469号新建了一家工厂,总务处和编辑部也在这里。

1937年春,资本扩张至400万元,在全国各地及香港、新加坡开设了40多家分公司,年营业额约10万元,进入鼎盛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飞魁前往香港,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负责全面的重要事务。在上海,常务董事舒新成主持日常事务,公共租界内的印刷厂以“美国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

1941 7月9日,陆飞魁在九龙去世。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移,总管理处设在重庆。在此期间,教科书仍在印刷,各种书籍和杂志也在编辑和出版。抗战胜利后,总政办公室迁回上海。尽管印刷教科书的业务迅速恢复,但书籍和杂志的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1941陆飞魁在香港去世后,李树明继任总经理,吴叔同在上海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静安寺旧厂印刷部划归香港分公司,澳门路总厂更名为“美国永宁公司”,由美国商人A.F .沃森任经理。日军侵占租界后,永宁公司被查封,次年解封。

1942年2月,书店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1949年2月,李树明离开上海,担任舒心城代理总经理。7月,舒新城辞职,樊深继任。

195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于1954年迁至北京,同时将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留在上海。

1958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任小组办公室,成为我国整理出版古今文史哲语言类图书及相关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国家级古籍整理基础工程。

2012中华书局百年华诞,举行系列庆祝活动。国家邮政发行了1枚特种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