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生活作文应该用第一人称写。苏轼和杜甫一开始应该是美好的

苏轼的一生: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总渴望在生活的湖面上荡起一片涟漪,以慰所谓心灵的无聊和空虚。我们似乎很难接受整天与山共舞,与鸟为友。世俗和喧嚣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历史的卷轴,让时间回到嘉佑年间。在巴山深处,一个和峨眉一样高大的人才,带来了天府之国的光环。一支灵动的笔,勾勒出一幅气势非凡的画卷。他就是苏轼。

在宋神宗,混乱和污秽交织在一起,猖獗的矛盾和斗争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和苍老。苏轼,在政治上,仗义执言,得罪改革派,被保守派抛弃。他对国家充满了爱,只能在勾心斗角中消耗一点。

潮汐爆发。沙滩上,一个皱着眉头的官员静静地读着自己的悲伤。同样孤独的夕阳把他憔悴的侧影染成了红色。

天涯风,断肠雨,渔人泪。四十年后,那颗渴望功名,痴迷红尘的心终于失败了。

苏轼超然物外,官场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什么?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到被侵犯的自由,这是人生的追求。所以我们终于见到了他的真面目。

让我们一起追忆那首优雅的诗,领略人生的酸甜苦辣:

不归之河,波涛已逝,古代风流人物

会像满月一样拿着弓,向西北看,射天狼星。

徐来风凉,浪静。

……

苏轼的人生轨迹是一条抛物线。经历了风风雨雨,他在失意的时候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品味他的人生,我不禁感叹现在的生活追求。为什么要追求一生的喧嚣?不如找半天安静,慢慢品味人生哲理。

也许现在你还在享受着一醉方休、灯红酒绿的生活。那我就奉劝你:喧嚣过后,会有更难的空虚和无聊。

杜甫的一生:在唐代的诗人中,有一个人似乎一直都是愁眉不展地活着。他的名字叫杜甫。他又瘦又高,拄着拐杖,走得很慢,就像人们形容他是个老人一样。他的眼睛向下,有时半闭着,看起来很困倦。这双眼睛能看到世间的不幸,就像观音菩萨能看到人间的苦难一样。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有着无边的魔力,可以用动人的微笑去帮助穷人,而杜甫只能皱着眉头,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瀚的诗篇里。

他有一首诗叫《茅屋被秋风吹破》,开篇是这样的:“八月秋,大风呼啸,三合草滚我家。”秋天天高云淡,杜甫不作诗。阴风正吹,灵感却随之而来。人死磕了牙,秋风欺负他,扫走了房子上的三重茅草。“毛飞过了河,洒在河的外围。高的挂长林尖,低的飘神堂洼。南村一群孩子欺负我,我又老又弱。我不忍做对面的贼,而公然把毛抱进了竹林……”

杜甫真的发霉了。成都的这间茅草屋为全家人提供了栖身之所。秋风飒飒,孩子抓着茅草笑。他凝视着,“嘴唇发烫,口干舌燥。”大部分茅草已经变成了柴火。阴风一去,黑雨又来,让已经失眠多日的老人雪上加霜。

这块布已经冷得像铁一样很多年了,焦耳已经躺下来开裂了。

床头柜里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如麻。

焦耳躺下来,旧棉絮挤出一个大洞。杜甫听雨一夜,其貌可想而知。“安史之乱”时,杜甫在成都避乱。夜是潮湿的,牵挂着家国,憔悴的诗人期待着清晨。胸中的诗是流淌出来的,要与欺负人的绵绵秋雨相融,相抗。这个结陡立,喊出了中国学者的豪言壮语:

安得有几千万豪宅,大大保护了天下穷人满面春风,风雨不动如山!

唉,突然看到眼前这房子,我家就一个人冻死了!

这首诗堪称杜甫自己的小品,涵盖了他的一生。

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南墅》、《枯褐》、《病橘》等。光看诗名就知道他的心情了。

他是中国苦难的诗人,融合了个人、国家、民族的苦难。

在我看来,苦难这个词比现实主义这样的词更能打动他。

他没能活到60岁,死在洞庭湖的一艘破船上。他饿了几天,据说是吃牛肉死的。郭沫若先生查证是病牛,牛肉有毒。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杜甫既死了,也中毒了。

本文只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傅的眼中有如此多的苦难?

杜甫,河南珙县人,有着异于常人的家族荣耀:西晋名将杜宇是他的远祖,武则天时期的名臣、诗人杜是他的祖父。在家人的影响下,他牢牢记住了这两个名字,并向别人吹嘘了一辈子。中国人的家庭意识很强,杜甫的家庭意识比一般人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是一把钥匙。他的童年充满了浓厚的家庭氛围。弗洛伊德说:童年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杜甫之于家庭,或许与李白相反。李白的家族意识是隐性的,也可以称之为潜意识。

杜甫的母亲崔氏,同样出身名门,生下杜甫不到两年,就病死了。但是,她会在天堂看到她的儿子在经历苦难后会有多么优秀。

杜甫早年丧母,却有很多叔叔分散在全国各地。他写了一首诗赞美道:“贤者昌家,叔者众。”可见他的叔叔们大多都很优秀。

父系方面,有一个叔叔叫杜斌,杜沈燕的第二个儿子。十六岁时,他做了一件大事:用短刀刺死父亲的仇人,当场被活活打死。敌人死于重伤,并哀叹说,如果我知道杜不是一个孝子,他就不会与杜的敌人。杜冰的生命在十六岁时终止,但他的名声却在杜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到了晚年,杜甫还是以杜宾的侄子为荣。

这件事在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冯至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写杜甫,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但他认为家族故事对杜甫只有负面影响。“不仅对杜甫的发展没有帮助,反而可能起到制约作用。”是什么成就了杜甫?冯至转向社会,用社会决定论锁住杜甫。在这个关键点上,冯至先生的结论显然是欠考虑的,抹杀了杜甫的个体特征,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种常见的针对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已经被遮蔽了好几年。

我觉得家庭背景对杜甫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

杜甫年幼多病,母亲去世,父亲忙于做官,住在洛阳姑姑家。患病儿童与健康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洛阳和武则天执政时改名为周都。他们经营了20多年,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胡人和外国人随处可见。胡人在街上活蹦乱跳,冬天互相泼冷水,庆祝他们的寒食节;得意忘形的时候,他光着身子尖叫,汉人侧目而视,朝廷介入。

杜甫大概五六岁,在街上牵着姑姑的手,左右看了看,吓了一跳。他是一个容易受惊吓的男孩。他去盐城看过一次公孙大娘的《剑舞》,至今难忘。年轻、美丽、强壮又充满野性的公孙大娘是一位著名的宫廷舞蹈演员。她手持双剑,身穿军装,在全国各地演出,吹起了中原大漠的雄风。她本身就是鲜卑血统。

素有“草圣”之称的张旭,见舞剑悟道,草书大有长进。杜甫看到了什么?

五十年后,他写了一首诗,回忆说:“观众就像迷失在他们之间的山,天地来回移动,随着她的动作!”

可能是因为公孙大娘的节奏太快,动作太狂野。杜甫吓坏了,小脸苍白,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待别人。他觉得所有围观的人都很压抑,世界低了很久。

这首著名的诗展现了杜甫的身心特点。大部分学者都是一带而过,不去深究。

杜甫生活在姨妈的温暖中。也许在三岁的时候,他和他姑姑的儿子同时感染了流行病。阿姨尽可能的照顾他,但是他的儿子却失去了生命。杜甫记忆模糊。等他长大了,别人提起过,也讲过细节。他泪流满面,难以忘怀。伟人的一生,如此跌宕起伏,作为一个快乐的21世纪人类,应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