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房子是怎么建造的?

第一步:建立桥台。

中国古代的建筑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秩序基础,这在周朝到西汉时期尤为明显。高台之风与狩猎、骑射有很大关系。春秋时期,游猎盛行,诸侯修建了许多园林,其中最常见的建筑就是平台。平台大部分是方形的,用泥土建成,有的还有亭子之类的,可以登上俯瞰。到了战国时期,诸侯都是“高阁丽宫”,崇尚高大殿宇的风格。

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阿房宫是一座未完工的高楼。考古所见阿房宫前殿有一座大型夯土桥台。平台东西长1270,南北长426,现存最大高度(从平台北缘秦代地面算起)为12米。为了加强夯土桥台的稳定性,在桥台边缘有南北向的均匀分隔结构。此外,桥台并不全是手工夯筑,而是利用龙首院的自然地形,在四周和其上加工夯筑而成。

在桥台的南侧,还保留着修建桥台时踩过的路面,也就是运土坡道,说明古代的高台是可以依靠地形,用土覆盖起来修建的。阿房宫虽然最终没有建成,但它留下的台基遗址也能让我们一窥古代高层建筑的建造方法。

后代随着狩猎之风逐渐没落,高楼大厦也逐渐没落,近段时间梯田逐渐变平。但宋辽以后,“檐出平台”和“住友”仍是建筑外观的突出特征,尤其是在官式建筑中。

在皇宫内,有一处南汉宫和南宋建筑的遗址,还可以看到明显的建筑桥台。比如南汉二宫前殿,至今还能看到夯台、边石和残存的竖带。修建桥台时,人们将粘土、砂粉、碎砖逐层夯实,形成墩台(即支撑柱基石的独立基础砌体)。墩夯起来一般有二三十层那么多。通过重力夯实,它足够坚固以支撑支柱基石。

第二步,柱框架和墙体砌筑

中国古代建筑自成一派,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梁柱框架的特点贯穿了中国宫殿的结构。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为重要,屋面的重量由梁、柱承担,梁、柱的重力下移至墩台,环环相扣。中国古代建筑的墙体与柱子相比,只是辅助性的,不承担重力。它们只是用来分隔室内和室外,阻挡阳光,隔热和防寒。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墙倒了房子不倒”。

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墙体、门窗可以根据建筑用途任意分布。如果是凉亭,四面没有墙;如果是瞭望塔,墙多窗户小。一般来说,建筑的立面都是由木柱和窗户组成,墙体用的比较少;如果左右两边都是山墙,那么开窗开门的人就很少了。

第三步,屋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构件尤为重要,它被称为“斗拱”。斗拱在木架的梁和柱的过渡处,横梁和方木相互叠加,来回延伸以承受上部结构的重力,然后转移到下部的柱上。它与屋顶结构密切相关,不同朝代其组织和比例也不同,因此也是鉴定和研究建筑年代和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竖立的梁架上,椽子和椽子被建造来支撑瓦片。铺完瓷砖,房子就基本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