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蜜桔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南丰蜜桔是我国最优良的果树品种之一。其原产地和主产区在江西省南丰县,栽培历史超过1300年。南丰蜜桔以皮薄、核少、汁多、色泽金黄、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而闻名。南丰蜜桔来源于牛奶橙。南丰县四面环山,位于洪州(今南昌)南部。冬天比洪州暖和,夏天比洪州凉爽,适合乳橙生长。

唐代开元以前,距今1,300多年。牛奶橙落户南丰,因其优良的生态条件,很快成为农民的主要果树栽培品种。经过长期的选育,虽然来自于牛奶橙,但有了新的特点,口感更甜,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橙子中独树一帜。人们称之为“蜜桔”,是因为它的味道像蜂蜜,以产地为名卖到外地就叫“南丰蜜桔”。

自唐宋以来,南丰蜜桔历代被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清末民初是南丰蜜桔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最高年产量达到1.2万吨。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灾害的影响,生产由盛转衰,橘树被大量砍伐,橘园荒芜,产量锐减,平均年产量只有1-2万吨。到建国前夕,南丰蜜桔面积不足3000亩,年产量17789吨。南丰蜜桔种植区集中在市区和县城附近的腰铺、水南、杨梅、茅店等村,但距离市区5公里以外很少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柑橘生产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政策、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帮助和扶持橘农恢复和发展柑橘生产。

纵观建国后南丰蜜桔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8):建国后,通过减租和土改消灭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橘农有了自己的橘园。人民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引导橘农科学种植橘子,使得橘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52年,柑橘总产量上升到108万公斤。1954-1955冬季发生严重冻害,柑橘总产量下降到65万斤。此后产量逐年增加,1958年达到227万公斤,是建国后第一个高产年。

2.低产停滞阶段(1959-1972):1959以后,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重粮轻橙,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随之而来的“文革”动乱,柑橘生产徘徊了14年。1961-1964四年间,年产量仅为1万公斤,不到1958产量的一半。1970年,桔园面积只有1360亩,是建国以来最小的一年。虽然1972的总产量上升到2210000多公斤,但仍然没有达到1958的水平。

3.稳步发展阶段(1973-1979):1973以来,南丰蜜桔生产走出低谷,面积5243亩,总产量273万公斤。此后每年种植65,438+0,000多亩,65,438+0,976,5438+0年发展到65,438+0,577亩。1.978之后,种植规模一年比一年快,达到了65438+。

4.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南丰蜜桔发展迅速。产区也从郊区扩大到偏远地区,从平地扩大到丘陵,从小块扩大到大块。到1982,全县柑桔园面积达到39700亩,1983总产量达到1040万公斤,比1979增加465万多公斤,四年平均每年增加115万公斤。1986总产量达到2000多万公斤,比1983增产965万公斤,年均增产320万公斤。1991年,全县柑橘面积发展到81578亩,总产量4000万公斤。橘子园面积是建国初期的27倍,橘子产量增加了50倍。

5.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1991年冬天,南丰县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冻害,南丰蜜桔生产一蹶不振。全县南丰蜜桔81578亩,冻死65480亩,占80.26%。冰冻灾害发生后,南丰县委、政府作出紧急部署,动员组织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抗灾自救,重建桔园,恢复生产。同时,他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优惠政策发展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橘农和群众开荒建果园的积极性,出现了个人、集体和国营企业共同努力的大发展新局面。通过* * *短短几年的齐心协力,全县南丰蜜桔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发展区域遍布县城,涌现出狮山、桥北、柏舍、莱西、洽湾、桑田等一批主产乡镇。1999南丰蜜桔占地16.8万亩,年产量12亿斤。面积和产量都超过了冰冻前的水平。近年来,南丰县大力推广南丰蜜桔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升南丰蜜桔品质,树立品牌,促进蜜桔生产快速发展。到2001,南丰蜜桔面积已达182万亩,今年总产量有望突破2亿斤,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