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历史名臣寇准的花花公子!

说到北宋名臣寇准,很多人马上会看到一个寇老Xi儿的形象,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腰间挂着醋葫芦,干净朴素到了极点。在刘兰芳的长歌《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现的:“他头上的纱帽的翅膀可能太老了,又旧又破,有一只被什么东西捆住,垂了下来。”寇老Xi儿招待驻京使节的方式竟然是“摘下草帽,撕下来,用手搓一搓,放在锅里沏水”。他还把它命名为“欢茶”。

然而,历史上寇准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呢?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准少年有钱,纵欲无度,喝喜剧。”每一次宴会都有客人,所以他们关上他们的门,脱下他们的奢侈品。家里没尝过油灯,点蜡烛是必然的。寇准的后人司马光在《教子》中也谈到了寇准。“近代时,口来奢靡一时,但因功绩卓著,后人学其家风,如今身无分文。”

为什么寇准的《花花公子》通过口口相传变成了寇老喜儿?这是从普通人的心理分析的。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单纯的贫穷来理想化忠厚,自觉不自觉地建立了一个等式。忠臣必清廉,清官必清贫,仿佛做苦行僧就不是清官。

历史上,寇准无疑是有名的忠臣。尤其是宋真宗旌德元年,辽朝南下攻打宋朝,战线达到黄河北岸。北宋朝野震惊,不少人甚至主张弃都逃往城南。当时正是寇准力挽狂澜,坚持真正的宗族归属,反对南迁,才逐渐稳定了军心。在射杀了辽军先锋萧塔兰,打垮了辽军的嚣张气焰后,寇准主持谈判,以相对有利的条件缔结了“与辽国结盟”,结束了辽国与中原王朝近百年的战争,开启了宋辽百余年的和平时期。杨家将没有做到的,寇准做到了。太神奇了!

既然他是有名的忠臣,按照脸书的理论,寇准应该是个红脸;既然是红脸,就应该穷。如果一个红脸整天“沉迷喝喜剧”会让人有多难接受?结果寇准的酒肉宴没了,蜡烛也关了,只好喝“环茶”让人心情好一点。

虽然在理想中,普通人总是期望所有的官员都是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俯首甘为孺子牛,吃草吃奶。不幸的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甚至完全不存在。清官也是人!除了一些圣贤和苦行僧,人们都想过上好日子,不想“戒饮茶”。千千有成千上万的清官,包括寇准,他也不例外。这是基本的人性和社会规律,没什么好奇怪的。

当然,这绝不是说腐败是无辜的,是正当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能满足官员的所有需求,必须打击过度贪婪。但是,好的制度应该让一个清官过上体面正常的生活。否则,你分不清“腐败”是出于正常需要还是贪欲过度,你就无法真正有效地打击腐败。

其实寇准的“奢侈”和清廉并不矛盾。知道北宋大臣待遇优厚就不错了。他们在唐朝的宰相、当朝大臣,年薪3600元,1200石玉米,40丝、60丝,100冬棉,14400捆工资,1600秤木炭,7石盐和70个仆人的衣服、粮食。就连司马光,用寇准做反面教材,也只是说他没有教好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