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如下所示:

一、郑板桥(清代画家、作家)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可柔,名利安,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出生在江苏兴化,祖籍苏州。清代画家和作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秀才。他在山东范县、魏县为官,政绩显著。后来在扬州生活,靠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号称“四季不谢的兰,百日不倒的竹,永不改变的无敌石”。他的诗书画,号称天下“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奇特》、《广清刘钊》、《朱兰方鑫》、《甘谷聚泉》、《丛兰刺》等,以及《郑板桥集》。

二、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将领)

郑成功(1624 . 08 . 28-1662 . 06 . 23),本名森,又名,本名、。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反清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父亲叫郑志龙,母亲叫田。洪广双郭建生改名为朱成功,是因为乾隆皇帝给明朝以朱姓并成功为其正名,在国际上被冠以“郑慈”、“郭征”、“郭烨”等称号,被皇帝封为“郑燕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元年),清军入侵江南,不久郑之龙降清,田在乱军中自杀;郑成功率领父亲的总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击清朝,成为明末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曾一度从海上突袭包围江宁府(明代原南京),但最终被清军击退,只能依靠海战优势坚守泉州的厦门、金门等岛。

1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十五年),领兵渡过台湾省海峡,次年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省(今台湾省台南市)的驻军,收复台湾省,开启郑在台湾省的统治。

第三,郑光祖

郑光祖(1264-?),字德惠,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散曲作家。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影响,年轻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在杭州做小官,主要在南方,成为南戏圈的巨头。当时他的杂剧“名扬天下,闺中有声”。

周远德清推崇郑光祖的文学作品《中原之韵》,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统称他为“元曲四大家”。

可以考的杂剧有18种,有周公摄政,王灿登楼,翰林风月,失女魂,无迷连环,伊尹帮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其中《倩女幽魂》最为著名,后三部则被质疑不是郑光祖的作品。除了杂剧,郑光祖还写散曲,包括六首诗和两套抄本。

四、郑玄(东汉末儒生、经学大师)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县高密县(今高密市)人。东汉末年的儒生、经学大师。

郑玄曾入国子监攻《易》、《公羊春秋》、《三》、《九章算术》,后师张《古文尚书》、《李周》、《左传》,最后师从马融《古文经学》。

留学后回到东莱工作,聚集弟子教课,弟子数千人。他家境贫寒,又好学,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者。党派之争的灾难开始了,他被监禁了。杜门潜心写作。晚年未为官,却被迫从军。最终在元成(今河北大名县)病逝,享年74岁。

郑玄的治学以中国古代经典为主,也采用中国现代经典。他重视经学,一生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一统时代”。他著有七部政治论著《天文》、《忠厚》等书,一百多万字,在世界上被称为“郑雪”,是汉代经学大师。

唐朝贞观年间,郑玄被列为二十二“师”之一,被封为夫子庙。宋代谥号高密伯。后人建造了巩峥庙来纪念它。

动词 (verb的缩写)郑庄公(周代郑国君主,春秋初期政治家)

(前757-前701),姬姓郑,周朝(前743-前701)郑国第三君毛所生,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死,太子生继位。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平定了弟弟叔段的叛乱,消除了国家的内忧。十几年后,郑、宋、魏等国互相征讨。

郑庄公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率军迎战。同时,他又成功地保全了自己,败坏了周的名声,这就是著名的“葛之战”。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卒,时年57岁,谥号为“庄”,故史称“郑庄公”。

执政时期,在政治上,郑庄公忙于对外事务,这使得阿正局势相对稳定;经济上,郑庄公重视农业和商业,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在外交上,借助外部势力为郑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郑自称为诸侯的“恶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