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镇的历史人文

东源镇有一条繁华的枚乘古街,建于100多年前,全长1.4米多。两边的店面多达80家,有布店、五金、百货、书店、艺光等。,这些都是民生必需品。东源是辉南的工商业重镇,枚乘街被称为东源的“中山路”。是一栋两层小楼,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沿街有骑楼走廊,全部用水泥建成。它的建筑材料,红毛灰(水泥)和钢筋是由外国人从国外运到徐埭头港,然后由苦力(搬运工)搬运来修建枚乘街的。枚乘古街凝聚了劳动者的创造力,是中外海上贸易交流的见证。

东源镇是明末清初的水乡,因其便利的水上交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迁居于此。离东源一里,有三个古港:徐埭头港、古学港、坝边港。在徐埭头港,码头可达数千艘,每天都有数艘船只进出。惠安人出国或货物出国,都是运到秀土港转运。东源华侨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了,大多去了菲律宾、槟城、新加坡。

东源镇的发展演变与秀涂港的历史变迁密不可分。民国时期,交通部发布《全国民间船舶允许对外贸易场所一览表》(贸易港除外),其中记载,秀涂港属福建省南海区,在全国106个港口中,泉州三湾十二个港口中,只有秀涂港与泉州港(内港)齐名。在繁荣时期,大多数村民从事航运和商业。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湾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之一。千吨以上的船只进入泉州就停靠在这里,“海滨人造船”,“商人们海外获利”。航海在这里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由于经济落后,一直没能形成像农业、渔业这样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在政府的大力鼓励下,东源的航运业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传说:在古老的徐埭头港边上,住着一户姓金的人家。吉考是阿拉伯传教士三贤四贤的后裔,明末从泉州石街(今法市)迁来守祖坟。墓葬分布在东原的蒲塘、前院、后山、大石角,均位于古代沿海地区,证明金氏先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海斯教对严嵩泽中阿历史交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