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九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君主不好吗?

历史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如有不当意见,请指出。

我们从第一个方面来回答,为什么要争皇位?臧蓝分析历史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至高无上的皇权诱惑

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古今中外,从来不缺一个接一个为之奋斗的人。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父子之间可能会互相残杀,更别说是兄弟了。

所谓天庭无父子,天庭无兄弟。齐桓公的儿子们争夺王位,甚至他们的父亲也死了,他们的尸体散发着恶臭。杨迪杀父,唐太宗宣武门之变,明朝成祖靖难之战,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清朝的皇帝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这些争夺皇权的案例早已融化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除了那些小娃娃,谁也逃不掉。

第二,出身皇族,争皇位也是争生存。

皇权至高无上,出身于皇族,是最接近这个位置的人,你的哥哥,从出生起就有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或者对你构成威胁。

所以,在你当皇帝之前,你们互相争斗,互相残杀。当了皇帝,要么是出于报复,要么是出于自保,往往不会对兄弟手下留情。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秦二世和胡亥即位后,不仅处死了傅肃,还杀死了他所有的兄弟姐妹。

西晋八王之乱,导致宗室自相残杀。

随着南北朝皇权的频繁更迭,对皇族的杀戮更加沉重。虽然出身皇族,但随时可能朝不保夕。难怪当时从皇族到平民,都信佛。我对来世的希望,真的是对现实的绝望。

所以,有时候你赚的不仅仅是皇位,还有生存的机会。赢家和输家,每个人都想碰碰运气,没有人愿意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看看雍正即位后对那些争夺皇位的兄弟们的手段,恰恰印证了皇位不仅仅是权利和皇位,更是生存的机会。

那么有人想说,历史上不是都是兄弟相残,他们不也有过得很好的皇室亲戚吗?

确实有,而且很多,但是每个朝代不一样,情况不一样。可以做一个无忧无虑,有钱无所事事的人。真的很好,但前提是有这个机会。清朝的皇帝很少有机会做有钱的闲人,原因如下:

第一,清朝的继承制度

我国自西周以来确立的长子继承制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最大的好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更替相对稳定。

如果早点决定了名分,其他不是长子的人就少了些期待,安心做个臣子,甚至会出现忠诚的卫士和正统的臣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周公。

还有汉、唐、宋、明。很多时候遵循的是立身久安的原则,这样新皇帝和弟弟的矛盾就会少很多,至少不会没完没了。

大清的皇位继承不是基于这个原则,很多时候是基于?礼贤?走吧。

这可能和他们少数民族的传统或者习惯有关。毕竟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虽然学习了汉族的法律法规,但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自己的传统。

比如蒙古人的传统是什么?最小的儿子保住了工作?虽然满语没有?最小的儿子保住了工作?这种说法,但并没有规定长子必须保住工作。以康熙之前的清帝为例,皇太极,顺治,包括康熙,都不是长子。

标准是固定在那里的,谁也不能质疑。但是呢?礼贤?这个标准见仁见智。王子们都想展示他们的技能和才华,但是是谁呢?西安?就看皇父怎么想了。

九龙夺取官职时,八个君主还剩下什么?王献?好名字呢?不还是被康熙骂了吗?辛哲库是妓女出身?,彻底为皇位所破。

尤其是康熙先是按照做长子的标准立了老二尹仁(生母,孝成仁皇后),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越做越大,又因为种种原因,立了两次太子。

废太子不等于给年长的太子送去了争位的希望,更何况康熙的儿子都是能人,谁能不觊觎皇帝的宝座?

第二,清朝对太子的对待和控制相当严格,几乎不可能是有钱的闲人。

看下面王子的治疗表。

和官员比起来,不算多,但是宫里养的人很多。王爷不是三妻四妾,奴才多。一大家子都要养,和当官比起来,生活也不会富裕多少。而且至关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王子都能加冕为王。

看看康熙的儿子的封。从表中可以看出,康熙在世只封了四个太子,三个郡王,三个贝子。

剩下的10人,除了被抛弃的殷亲王,都没有爵位。光头哥?。光头哥的工资每年只有1000两白银和500石禄米左右,平均每月不到100两白银和100石禄米。

有了妻儿一大家子,太子未必有足够的钱做官。你说这些王子能平衡,他们就不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来一个心比心的比较:明朝王子的待遇

明朝的藩镇是皇帝封的一块地。在北京到了一定年纪,必然是诸侯,没有圣旨不得入京。

除非藩王犯叛国罪,其余罪由宗亲会议报请皇帝裁决,不得逮捕。

除了政治特权,藩王还有经济特权。他们都享有每年50万石米的终身俸禄,以及各种税收,此外还占有大量良田。

而且明朝的诸侯是不允许参政的,他们的政治权力等于零。也就是说,不一定要为了钱而工作,有钱的闲人也不要太潇洒。

清朝的皇帝没有封地,不允许无故离京,也就是说只能在北京生活。

但是清朝的太子可以参政。

最重要的是,诸侯们不管喜不喜欢,都要跑腿,不管你有没有心思去争取一个位置。工作是要做的,做不好会受到惩罚。但做得好,会不会引起兄弟和朝臣的注意,即使没有争位,也会被当成假想敌。

所以在这种制度下,其实是在鼓励诸侯的表现,鼓励诸侯的竞争。每个王子都有继承权,一旦继承王位,就是咸鱼翻身。

所以,即使不争论,也会选边站。像十三改革队里的老四,虽然被圈子封杀了,但他登基后,老四成了太子,很倚重他,胜过他的同父异母兄弟。

康熙在九龙上任,总觉得有点被默许了。或许,他只是想看看谁最强,谁最有能力继承王位。

最终当选的雍正帝确实为王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忽略了他对一些兄弟的不厚道。这可能也和他们游牧民族血液中对强者的崇拜有关。

我是臧蓝,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