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有很多以县市命名的道路?

抗战胜利前,上海市区大部分是各种势力的租界,地名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则命名的,主要是外国人的名字,如著名的“avenue joffre”、“吉斯菲路”等。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不得不在租界外的五角场地区规划“上海新城”,构建以五角场为中心的放射状路网。放射状道路以“政”字头命名,如政法路、政法路建设,放射状网络道路以“国”字头命名,如国定路、国权路。然而,这个“新城市计划”由于抗日战争等原因被搁置,只留下一些不完整的路网。

194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外国租界,上海全城统一。那些带有殖民色彩的路名无疑是要改的,于是采用了城市路名命名的方式。而且不同地区的路名也大致对应了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比如东北的杨浦区的街名多以东北的地名命名,西南的长宁徐汇区的街名多以西南的地名命名。市中心的一些南北向的道路已经命名了省份。

少数街道以原有地名命名,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还有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和人民路围成的部分是原上海郡,不在租界范围内。里面的路的名字都是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和老学校路。

有些道路是以当时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命名的。比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改为淮海路,纪念淮海战役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道路更名,如人民路,有明显的时代标志。

开发浦东时,大部分道路以山东地名命名,主要是因为山东在华东,其次,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