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创作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运用充满时代气息和民族民间因素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和表演的新音乐运动蓬勃发展。新音乐运动是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一场革命音乐运动,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简介:

人民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潮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首歌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历史悠久的伟大祖国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写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向人民诉苦。

创作过程:

1938年冬,诗人光伟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区从马上摔下,在山沟里受伤,被送往延安边区医院救治。

1939 1月,冼星海去拜访他,要求合作。事情发生前,他把原本打算写的长诗《黄河颂》改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修改后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歌词。

1939年3月36日发稿,只用了6天。4月36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1939。

1914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给合唱加了序。

《黄河大合唱》有几部分?他们的头衔是什么?各部分有哪些表现?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歌(混声合唱)

第二部——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读诗配音乐)

第四部分——湟水歌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畔二重唱(男声二重唱、二重唱、混声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声和轮流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