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砂锅,品人生真味

作者:风雅||编辑:沉默

时光在门楣上跳跃,舌尖在思绪中徘徊,转了无数次,终于给了我的味蕾一个满意的微笑。我家有幸得到了砂锅,让我大吃一惊!锅没洗饭没吃,喉咙里的口水映出爷爷还在的岁月。尤其是隆冬时节,砂锅饭更是少之又少,热气氤氲,如醉如痴,食欲倍增。可是砂锅饭引诱我邻居,说是借去尝尝砂锅饭。没想到不小心掉地上摔碎了,我的砂锅饭被画上了分号。我有时候会想,估计这辈子很难享受到砂锅饭了。

传说尧帝发明砂锅几千年,我们就可以在砂锅里做饭,不等于生活在历史的长河里吗?开心,幸运!

总的来说,隐藏的缘分一直在等着我,家里人带回来的白砂锅,让我恢复了失落多年的感觉。

一口渭北高原土腥味的砂锅,黑色淡雅,夹杂着淡淡的烟火色。质地细腻,无添加剂,天然毛孔,耐高温,储热持久,能最大限度保证食物的原汁原味。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今智能炊具的技术发达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种类的炊具在演变过程中与食材的原味相悖,很难激起人们对五谷杂粮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敬畏。不得不说是美中不足或者说是可惜,但是澄城县窑头镇白石砂锅的创始人白建军做到了。他踩着渭北高原,想着庄稼的真香,怀揣着梦想,弯腰以窑头镇的土壤为核心,做起了大文章。

说到窑头镇,就不得不提以矿物为原料的手工艺品。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窑头镇的陶瓷和砂器名声大振。明代嘉靖三十年《澄城县志》记载:“用黑瓷,色为范宏,产于窑头镇。”清代,窑头镇手工提炼硫磺和黑矾,烧制陶瓷和砂器。砂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砂壶口感好,沏出的茶香醇。沙锅、砂锅、沙火锅的炖肉、炒肉色香味俱全,存放不会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砂器受到人们的青睐。

跨过温饱线的人们昂首阔步迈向小康生活,已经成为事实。越是如此,人们越来越注重回归原始食材的肠胃需求,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也不乏坚持饭菜真实性的人。他们对食材的烹饪更为考究,从选料、选锅,到烹饪方法,再到食用过程,一丝不苟,环环相扣,极其过瘾。或煮面,或煲汤,或熬粥,或吃火锅,都能做出美味。这种美是一种健康的美,安全的美,单纯的美。

一件事如果精益求精,坚持下去,就能接近极致。白氏砂锅在其600年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进,发展出比传统砂锅多许多倍的花纹砂锅。既保留了砂锅的透气性,又添加了20多种微量元素,增强了耐火性、安全性、保温性和锁味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砂锅的真实性,优化了砂锅的实用性。

知道了白砂锅,恨不得吃砂锅饭。窑头镇的白族砂锅,配的是农家面。那种原始的感觉就像是灵魂在经受一次洗礼,沐浴一次风过山顶,雨水落在麦田和盛开的玉米地的场景总是闪现在你的眼前。闻起来像甜丝丝小麦的打嗝声不时响起,就像一个贪吃的孩子在麦田里玩耍。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

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但是要想让五谷杂粮香起来,心里舒服,胃舒服,选锅是一门学问。锅,原本只是一个盛米饭的大容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很多人恐怕很难选择。但如果简化一点,我们可以选择窑头镇的白族砂锅,它以精湛的技艺赋予了泥土以生命,选择锅碗瓢盆的不安感也就消失了,我们会找到我们的童年,舌尖上最真实、最纯粹、最浓稠的香味,以及那种无法复制的感觉...

当年,连每一个笑的漩涡都充满了甜蜜和喜悦。每次吃火锅,我都会想起坐在沙锅前夹菜的温馨一幕:一家五口,准备好了,就坐等着吃吧。我们三个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沙火锅中间露出来的小圆锥柱。里面红红的炭火就像孙悟空的眼睛,偶尔我们还能飞出几个小小的火花点子。我们像看流星一样,罕见地哭了出来。胆大的哥哥会在凸圆柱形的桌子上端吹几口,让木炭燃烧得更猛烈。众所周知,我吃火锅的渴望和这木炭一样凶猛!

沙锅里的菜终于“砰砰砰”。父亲拿起手中的一双竹筷,搅动着空心的同心锅盖,让我们共同见证火锅的沸腾。我们喉咙里的口水像滚烫的蒸汽一样膨胀起来,被强行吞了下去。

时代的进步已经超过了我们忘记气味的速度。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挥之不去的味道一直在我脑海里。舌尖上的乡愁,在我离家多年后越来越强烈,挥之不去,挥之不去。......

我想和我有同样心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拥有白氏砂锅,在不伤害肉和食物的情况下烹饪他们最喜欢的火锅。留不住时间和味蕾,不是很大的收获吗?赤裸裸的火焰舔着砂锅锅底,妖娆贪婪。曾经满满的思念,包裹在无奈的童年气息里,一瞬间就实现了。食品安全,锅安全,心脏安全!

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歌。围坐在白砂锅旁,感恩来之不易的美食,品尝人间真正的滋味。久而久之,在缓慢的时间里,刈篱笆、种花、喝茶、吟诗作画、听雨赏雪、闻粥,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

季节的变换,终究是一日三餐的注解。生活的真谛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