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东帝汶

双踏板齐鲁矿管关7号桥

大汶口,“桥”见变化

双足齐鲁,望七桥。七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大汶口文化并不陌生。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是“五种文化”汇聚的地方,南北连接泰山和曲阜,依汶河而建。历史元素让汶口古镇有了独特的记忆。

该省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桥

一座石桥,有什么好看的?

史明石桥是整个大汶河上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一直保存的很好,可以正常使用。1567年,史明大桥建成,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大汶口古镇的经济繁荣。商人聚集于此,就连山西商人也看好这个黄金地段,在名仕桥北端还建了一个山西会馆,供商人聚集洽谈生意。

为此,古人曾写下一首诗:汶河倒灌,两岸杏柳吐香。古老的石桥上人山人海,古镇上的商人生意兴隆。

这座桥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所以人们称它为史明桥。桥宽2.5米,全长221.8米,65孔。每个洞由五块石板组成,每块长3.3米,宽0.5米,厚0.3米。石板的纵横接缝用铁锤形铁锹夹住,非常结实。桥墩用大石头砌成,朝东对水的点是尖的,以减少水压。桥面是平的,桥墩因为河道地势的高低,看起来凹凸不平。实际上,每个桥墩都与河床底部相连,低0.8米,高1.8米。

根据水势和地形,大桥分为两部分,北端从大汶口镇西南门开始,下铺下坡20多米,然后进入主桥。从这座桥的32孔到河床中央,有一段岩石隆起。修桥时,只把岩石整平,铺上光滑的石头。当地人称之为哑吧桥,中间有一条宽3米、深2米多的水渠。此处建有一孔桥,将“哑吧桥”分为两段,北段约27米,南段约40米,南面与32孔主桥相连。再往南,有一个长长的凸起的石头面,和路面一样平整。这座桥是一座防洪桥。

2003年,旅游专家李耕来到名仕桥,对这里的风景印象深刻。他认为,在史明桥的中段,桥基西侧的一块巨石上,一条长约半米、宽七八厘米的石缝是两国的天然分界线,“两脚上齐鲁”由此而来。

史明大桥的建成,解决了大汶河古渡口历史上的南北交通问题,也是中国古桥建设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历经沧桑,史明大桥仍被当地人正常使用。夕阳西下,放羊的老人路过桥的南岸,宛若世外桃源,令人陶醉。

与古代相比,史明桥的作用可以凸显出来。在史明大桥出现之前,当地人想去对岸,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木筏过河”。“咬一口大瓮,周围绑上木棍等漂浮物,把过河的人装在瓮里。有四五个壮汉会游泳,边游边推,在惊涛骇浪中渡过对岸。”大汶口镇文化站站长永成解释说。

大汶口镇是南北交通要道。据《泰安县志》记载,“城南大汶口,惠牟、赢、石柴、潘、乃桓达济。“由于大汶河以南东西贯穿数百里,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往的行人和货物越来越多,所以有了小木船。木船的运输比早期的木筏骨灰盒承载量更大,无论寒暑都能渡水,安全很多。

有了船,就有了渡船,路过的行人和货物越来越多。繁忙的景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大汶口镇东西向,斜宽约1 km,形成泰安八景之一——汶河古渡。

随着时代的发展,几叶扁舟在这条古老的航道上载着路人或者少量的物资,真的微不足道。经济发展使得两岸往来频繁。木船轮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因此,就有了史明桥的出现。

明石桥建成后,桥南磁窑镇的茶棚村为了给过往的商旅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搭起了卖茶的棚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棚变得很大,这个村庄也因此得名。

“桥梁博物馆”

明石桥虽然解决了南北交通拥堵问题,但是汛期的时候人和货都过不去。“汛期前,大桥要封桥45天,两边都要断电。”65438+2月10,在明石桥上聊天的村民卢喜新笑着说,他年轻的时候记得对面茶棚村的一个村民来大汶口办喜酒,正好关了桥。"一场持续45天的婚宴成了这里有名的笑话."

1912年,大汶河第一座铁路桥——原津浦铁路桥建成,在镇北端修建了大汶口火车站,解决了货物运输问题。从史明大桥到铁路桥,交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大汶口镇的工商业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据仓库里的老人说,这批货被运到了东北、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每当集疏运季节,火车站的货场、货场、站台都是上上下下,货物堆积如山,商家熙熙攘攘。平均每天两趟火车昼夜运送,比以前的人力车高出很多倍。

“以前的津浦铁路桥是日本人和德国人修建的。当时是从兖州运煤。与此同时,温口的粮食和蔬菜也被运走了。”永成说。

直到1958,大汶河才建成津浦铁路桥第二双线。在现场,记者看到两座桥相距不足百米,复线明显比津浦铁路桥更为壮观。“两条铁路解决了货物积压问题,仍然承担着货物运输和短途客运的重要功能,平均五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永成说。

尽管修建了铁路,但人们特别是车辆在汛期出行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到汛期,就有很多人爬上铁轨,在上面来来回回。

1975,大汶河吉威公路桥竣工。桥东距铁路桥西200多米,长785米,高8米,桥面宽8.8米。这座大桥的建成,终于让大汶河不再是两岸人民的天然屏障。

那时候的陆锡鑫才二十多岁,是个热血青年。“当时公社有73个大队,每个大队带5个人帮忙建桥。我报了第一个。早上六点到下午六点工作,除了吃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当时我满腔热情,愿意付出努力。”吕喜新说,桥是普通人拉出来的,结结巴巴加班加点也没人抱怨。想起那些年,我仍然有一种激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公路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988年,一座雄伟的大汶河公路桥——国道104大汶河大桥建成通车。该桥在吉威公路桥以东500米处,有12墩,13跨,每跨42米,全长546米,加上两端引桥140米,全长686米。国道104温河大桥的建设,解决了南北通道和重型车辆受阻的问题,大汶口镇的发展进入了春天。

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在国道104以西500米处又修建了一座雄伟的京福高速公路大桥,全长1260米,双向四车道,桥面宽度28米。气势磅礴,设计时速120公里,通行能力大大增强。

2011,京沪高铁大桥建成,大汶口进入高铁时代。与1998建成通车的北滕村大桥一起,环顾史明大桥,七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形成了一座独具魅力的“桥梁博物馆”,为古老的大汶口增添了“双脚望齐鲁七桥”的崭新景象。

这座古镇有了新的面貌。

时光荏苒,古渡桥风采依旧。明石桥矗立在汹涌澎湃的汶河上,见证着大汶口古镇的新变化。

大桥博物馆最西边是京台高速山东段,是山东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据了解,京台高速山东段泰安至枣庄改扩建工程去年开工,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八车道。按照建设计划,将于明年下半年通车。在现场,记者看到双向八车道改造已基本完成,施工人员正在拆除原有桥涵。

高铁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济枣(济南-枣庄)高速铁路将在京沪高铁旁边跨越大汶河,这将使沿线城市协调发展,为山东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大汶口镇地质构造坚实,周边道路桥梁大多会选择从这里经过。”永成介绍,济枣高铁大汶口段正在征地过程中。“完工了,就该看八桥了。”

如何将这座古镇的优秀基因转化为重新出发的青春动力?

大汶口古镇保护项目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先导,以休闲体验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的全面繁荣模式”复兴理念的成功试验。

老桂花树下有一个慵懒的露天游泳池,庭院深处装了一个玻璃阳光房。新中式loft的二楼是儿童房,带月亮帐篷,复古的蝴蝶木柜上放着玫瑰味的欧舒丹。汶河石喷泉欢迎您参加油画主题晚宴...首批开放的22个院落风格各异,主题各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香奢艺酒店致力于成为中国乡村奢侈品的提供者,建立乡村自然与美好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一种放松、绽放情怀的生活方式。”响水艺术酒店总经理张辉说。

这里从管理层到服务员,70%以上都是当地村民。他们被称为管家。

大汶口镇重点打造汶河沿线旅游带,依托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一河四湖、万亩湿地等生态资源,做好活水与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文章,打造台城山水文化南大门。

泰安提出,城市建设要由“依山而建”向“依山而建”转变。大汶河在大汶口镇26.8华里河岸线上形成“一河四湖”,水面1.1亿立方米,湿地2.8万亩。

在现在的古渡口,大汶河沿岸已经建起了3公里长的带状公园,河中央还建起了“河公园”。人们可以乘船在河滨公园游玩、垂钓,这里有上万亩的湿地,各种水鸟成群结队,河滨公园也是观赏水鸟的最佳场所。

大汶河流域大汶口人工湿地净水工程开工,大汶河再次迎来发展新篇章。

目前工程已经全面完工,现在的汶河清澈见底,逐渐成为鸟类的繁殖地,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每到周末,不时会有周边城市的钓鱼爱好者前来钓鱼、打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