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狮子简介

舞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瑰宝。历史上,它脱胎于唐代的宫廷舞狮。五代十国以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到了明代,广东出现了舞狮,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中;主要分布在广东佛山、濉溪、广州等县市。广东狮子被视为辟邪避害的吉祥之物。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会有舞狮助兴,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东狮子简介。

广东狮子简介

舞狮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喧天,舞狮者先打一个南拳,叫“开桩”。然后,两个人扮演狮子的角色,另一个戴着微笑的“大头佛”,拿着一把葵花扇,把狮子吸引到舞台上。舞狮者的动作多为南拳马步,舞狮动作有“睁眼”、“洗胡须”、“舔体”、“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华,有起步、传承、转折、组合的过程,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蔡庆》历经变迁,衍生出多种套路,广为流传。濉溪舞狮表演逐渐从传统的地狮发展到凳狮,从凳狮发展到高台狮和高杆狮,从高杆狮发展到桩狮。打桩狮子的难度也在增加,比如走钢丝,空中跳跃。最高桩接近3米,最大跨度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广州沙坑舞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高而窄,眼睛大而可旋转,嘴宽而有笔,背宽,鼻扁,腮满,牙齿可隐可露。有三种表演:便士狮子、舞狮和小狮子。狮子的喜、怒、悲、乐、动、静、惊、疑八种状态,通过跳、动、闪、扑、旋、跳等高难度动作在地面或桩阵上演绎,展现了狮子的凶猛和力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幕式总是锣鼓喧天。逢年过节,狮子队上街采青,巡回演出。群众狮子艺术在乡镇的普及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广东狮子已成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蹈知名品牌。舞狮活动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广泛流传,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广东狮子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舞狮分为“北狮”(北狮)和“南狮”(南狮)。“北狮”外形笨重,“南狮”精神相似。这是大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武术家和普通大众公认的。据广东南海县撰写的《南海的舞狮》一书记载:“毫无疑问,中国的舞狮脱胎于北方的黄狮。”'南狮'其实始于何时,史料已查,至今无记载,其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一般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传到岭南地区的民间。“作者认为这个提法是合理的: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岭南还是一个落后的原始部落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农耕、纺织等技术,也带来了中原文化。后来隋朝十年,设立南海郡,管辖范围包括广州、佛山市区、三水、顺德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次战乱,中原人民三次迁徙,岭南是其主要目的地之一。中原人南迁,必然带来中原文化和百姓喜闻乐见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中国民间舞集成》(广东卷)一章中说:“相传佛山是舞狮的发源地。”(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从南海县的物质基础和当时制作狮子的工艺可以得到答案。南海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盛产蚕桑、鱼、甘蔗;丝织、陶瓷器皿、五金和竹器制作、纸张装订技术等非常繁荣。宋代,南海县石湾以陶瓷工艺闻名,被誉为“石湾瓦天下第一”。明清时期,南海县佛山镇与湖北汉阳镇、江西景德镇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佛山钟毅乡志》载:“光绪三十三年,五斗之公司向工商部报备,‘狮头店’产品优良,各省及外国前来订购,多在石碌店。”这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南海县的狮子制作技术是所有地方中最高的。

广东狮子的基本特征。

《醒狮》的制作:以竹子和纸为主要材料。先把竹子扎成狮子头的形状,眼睛、耳朵、嘴巴等地方贴上纸,可以活动。都是用猪豆,马毛,或者植物纤维粘合的。干燥后,它们被涂上各种颜色,然后用清漆固定。舞狮最大的特点就是头上多了一个角。据说是为了避开皇帝特别欣赏的黄狮舞的种种禁忌而创造的,让政府抓不住把柄。狮头最重6.5斤,最轻3.5斤,分为四类。狮尾被的传统长度是4米。为了跳舞灵活,现在改成2.6-3米。

醒狮的种类:“醒狮有很多种,一种是金狮,也叫泰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际礼仪,一般不容易出门。一旦出去,其他狮子会跪着敲他三下。金狮见面时,要互相进行眼神交流,然后金狮互相鞠躬,用狮子的嘴交换邀请,再开始跳舞。除了金狮,还有黑狮、红狮、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刘备,体现了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威严,彩狮温驯。”此外,由于形状不同,各地民众对醒狮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公鸡狮、雷州半岛的鹦鹉狮等。

舞狮音乐:“鼓”是舞狮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鼓钱,锣鼓铺天盖地。鼓的力度、速度、快度和柔和度是根据舞狮的不同套路和动作来设定的。击鼓的手法、姿势、手势都很有讲究。鼓乐有三种:三星鼓、五星鼓、七星鼓。“只要根据舞狮不同的套路和动作来看中国。击鼓的手法、姿势、手势都很有讲究。鼓分三星、五星、七星三种。”观看中国舞狮鼓乐队表演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这是南海舞狮7月份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舞狮比赛时,媒体的评价,1990。

舞狮的动作和套路:据老艺人介绍,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坐盘(即老树包装)、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很难架桥,也很难上马。他们强壮,步法坚定,扎根。凡是学跳舞醒狮的,都要先学南拳打基础。舞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喝水、采青、喝醉、醒后、上山、打球,玩大头佛采青是高潮。采青可分为“高采青”和“地采青”。“摘地青”还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断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彩,技巧性强,难度大。此外,还有近代发展起来的“狮灯”、“狮吐球”、“大头佛引狮”和技艺高超的“高桩狮”、“梅花桩狮”、“狮走钢丝”等。

广东狮子的艺术风格

舞狮有很多种。综上所述,有南派?然后呢。北派?他们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民间流行的说法:?北狮?起源于北魏。舞狮流行于?任虎?北魏时,魏国的武王称之为?北魏瑞氏?除了是皇宫里的娱乐场所,也是胡人的乡愁。到南宋叫它什么?北狮?。

?南狮?,流行于华南和广东。据说有一种怪物,到处吃农村农民的收成,却不伤害人畜,还经常发出?年复一年?声音,人们称之为?年兽?年兽眼睛大,有触角,性格好。农村农民视其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来村民被鞭炮的响声吓跑了?年兽?人民很平静。村民们互相祝贺亲朋好友,把这一天定为?新年?,象征着新的开始。从此每年过年,人们都模仿竹子?年兽?烧鞭炮,送红印。其次,南狮头和北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的区别,北狮头以写实为主。南派以神似为主,其艺术形象是塑造一只夸张浪漫的狮子。

广东狮子是南方舞狮最具代表性的。狮子传到各地后,根据当地习俗(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握法、舞姿、外貌都不一样。然而,狮子头的外观是通过颜色来显示其性格的。如红狮关公脸、黑白脸、青鼻铁角、牙刷胡子的张飞形象,显示出其豪放粗犷的气势。

广东传统舞狮讲究技巧和武艺,一般由两三个人组成。其中一个舞狮头,一个舞狮尾,一个舞大头佛,以葵花扇为引,后面是锣鼓队。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节奏,以各种姿势翩翩起舞。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舔毛、抓挠、探路、戏水、画绿等20多种。情感上主要是喜、怒、悲、乐、贪、疑、讳、忧、饿、睡、醒,步态步法有四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技术娴熟的高手不仅能舞出狮子的心态,还能从高难度的舞狮技巧中展现出一套故事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南狮功夫的过硬。狮子在表演时会敲鼓、敲锣、敲钹。鼓手是舞狮的核心和灵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狮子艺术无论是演技还是狮头和装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上对设备的长、短、高、低都有一定的限制。比赛时间定为10至15分钟,参赛人数限定为6至8人,从而使传统的醒狮艺术从大众化走向竞技化、规范化、科学化。

广东狮子的文化内涵

佛山是中国著名的古镇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不断传承,逐渐演变成一种既富有文化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特色。《醒狮》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广东省南海县是醒狮的正宗发源地。早在明朝初年,号称中国四大名镇的南海县佛山镇就已经有专门制作狮头、狮被、锣、鼓、钹的能工巧匠。此外,在佛山镇附近的市场和村庄,舞狮一直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运动。每当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庆活动(如村民庆祝、新祠堂落成)时,一定会出动舞狮助兴。此后,这一传统民俗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南粤桂地区。

南狮看起来像狮子,但它头上有一个长长的角,看起来像狮子但又不同。南狮的角尖略向前弯,而不是向后弯,既不损害狮子威武的形象,又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狮子和独角兽之间的特征被融合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型狮子。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并没有忽视民间对皇帝特殊服饰和礼仪仪式的滥用?犯错误?。指控范围从失去一切到杀死九个家庭。因为黄狮曾经是唐力皇帝独享的一种特殊舞蹈,所以自唐代以来,五代、宋朝、元朝和明朝都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禁忌之物?,谁也不敢对世人不敬。但舞狮毕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一种艺术性和体育性相结合的传统娱乐。人们喜欢它,所以他们想出了一个好策略来避免相关的禁忌。狮子觉醒的形象是狮子,但它有多长。在官方追查的情况下,叫做?独角兽之舞?,让统治者抓不住把柄。宫廷里的黄狮舞,是拿着红笔画的人煽动的;而舞狮是伪装成人的?大头佛?拿着葵花扇去动,又不拘泥于什么呢?五色?、?五方?这种方法有自己的打击乐和技法,起源于黄狮,与黄狮不同。它已成为岭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娱乐的重要活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人民群众的新创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南海西樵山的《醒狮》曾经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南海的西樵山人杰地灵,一代武将黄飞鸿就诞生在西樵山下。黄飞鸿倡导的南狮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体现了一种开拓、团结、无畏的民族自豪感。黄飞鸿狮子王争霸的场景现在每天都在纪念馆里重现。几个身手矫健的年轻人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腾跃,灵巧的动作中展示着南狮的神奇魅力,仿佛看到了当年黄飞鸿的魅力。它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往往锣鼓喧天,狮子出来。它迈着矫健轻快的步伐,东张西望,摇头晃脑,显得异常警觉。四条腿在地上敲着,它迈着耀眼的步子向铁堆靠近。就在看客们眨眼的时候,狮子突然跳到了铁桩上,然后一只狮子站了起来,在天空中骄傲地笑着,狮子身上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们惊呼了一会儿,然后看着狮子急速转身,双脚全部落在桩上,在有节奏的鼓声中迈着灵巧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铁堆上,他腾空而起,纵身一跃,就像踩在地上一样。说话间,鼓声突然停止,狮子突然向前一跃,双脚全部腾空。当桩倒下的时候,整个狮子都剧烈地倒下了。观众中有人被蒙上眼睛不忍再看一遍,然后看着狮子倒下。观众报以如潮的掌声。

舞狮不仅在当年很优雅,现在也很流行。随着改革开放,广东狮子队已遍布广东各地,舞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集观赏性、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身。同时具有浓厚的吉祥喜庆色彩和渲染气氛的能力。甚至海外华人也成立了舞狮队来表演传奇。年龄越来越大,醒狮精神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醒狮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广东舞狮园的瑰宝

舞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瑰宝。历史上,它脱胎于唐代的宫廷舞狮。五代十国以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到了明代,广东出现了舞狮,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中;主要分布在广东佛山、濉溪、广州等县市。广东狮子被视为辟邪避害的吉祥之物。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会有舞狮助兴,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广东狮子现状的传承

舞狮在广东人民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舞狮队作为一项传统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南海的17个镇和县有超过1800个舞狮队。大沥镇1990灯会举办“生菜会”,500多支舞狮队来贺庆;肥水每所小学都有青年舞狮队;南海县的镇上甚至有一些舞狮队,加入舞狮运动是很平常的事。此外,还有女狮子。

广东舞狮不仅在国内有名,在海外也很有名。海外华人有跳舞醒狮的习俗。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人和外国人来到南海的舞狮馆学习舞狮和武术。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发扬舞狮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狮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