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族的起源

连平严家的渊源要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李安平尚未建城,是“久冠滑梗为王之地,崇祯间建州平地”(《李安平周志》卷一)。统治者为了“开疆拓土,广纳贡品”(《李安平县志》卷一),在这片凤山下、河岸边的荆棘地上发起了“李安平新国”(今连平县)。因为“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聚集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大展宏图,喜结良缘。祖籍福建漳州龙岩地区沅陵河口村的严,也和其他拓荒者一样,从千里之外赶来。他于1634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式定居李安平,从那时起,他就是一个李安平人。颜是颜氏家族的创始人。(除了颜,还有其他系的兄弟来定居,但人数很少。)。

严父子经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第三代生活已经达到小康之家的水平,人口也开始成倍增长。俗话说“温饱有余,礼义勃发”,所以他们用这两句格言来要求后辈好好学习,以求进步。不久,第三代燕子仁、燕子春开始进入封建官场。颜子纯连续14次科考失利,64岁时成为长宁县第一个具有龚升资格的学科(长宁县学科:长宁县,今新丰县)。学科,官方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副职。)。规训官位虽小,但也令当时的“州人骄傲”。闫子春的仕途,标志着闫作为新区一个新住户的出现。第五代,严希圣于1723考入雍正朝翰林,严被任命为贵州巡抚兼侍郎。后来,燕的儿子视察了孙和伊遂,他们都是总督的官员。这就进一步把颜氏家族从“邦人以之为荣”推向了“一门三代四督五部十省八花”的鼎盛时期,成为清朝28个官僚家族之一。

从清朝康熙到光绪末年的二百多年里,在一个不足千人(男性)的小家庭里,有三个二等进士(也就是翰林),一个三等进士,21个举人,近50人(不包括进士和郭健学生)。其中严希圣(雍正时期与金圣叹齐名)因揭露封建考场舞弊案而闻名全国;同科兄弟的和颜悦(书法家,与连齐名);严,鸦片战争中积极抗英的爱国者;忠于职守、十几年如一日呵护黄河而不出事的严义穗;还有作家颜二石(著有《四书考证》、《四夫堂文集》)、颜小源(著有《眼科合同书》);还有著名文人颜佩虎、颜钟来、颜大华。此外,七级以上的官员还有60多个。那时候真的是繁华出众。

但咸丰以后,即使是颜氏家族,仍有人担任大臣、官员、官职,但与雍、甘、贾、道时期相比,其显赫之势开始逊色,甚至随着清朝的衰落而逐渐衰落。从清朝覆灭到解放前的三十年间(即民国时期),连的家庭开始出现分化。有些人已经因为破产而转向其他职业;有些人还在享受祖先的阴影,抽(鸦片)赌,花花打草,直到花光所有家当仍不悔改。他们一直穿着镂空的长袍拖着尾巴,苦苦支撑着“书香门第”的空架子;其他的人,如晏拱墅、晏菊泉、闫中华、晏石光、晏甘棠、晏则子、严建华、晏、严保华等,都被任命为官员,但与前代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解放后,闫家大部分成员发生了质的变化:大部分人接受了* * *,经过改造,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严家绝大多数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相当一部分人达到了小康家庭的水平。通过劳动致富的有很多百万户,上大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难怪有人说,廉耻清朝当官,民国抽烟赌博,解放初期当地主。粉碎“四人帮”后,有很多建筑工人。1990年后,大学生多了起来,连严的后人也开始走上了“以诗书为资,以商为业”的道路。这种说法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有人认为连平严家的兴盛在于有二十四山的风水好(即有好坟可葬),严家的衰落也是因为龙腾峡过。牛形和楼形(牛形和楼形)是颜家的祖坟。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一是要富,二是要贵。)等等都成了所谓的“风水尾巴”。这真的是无稽之谈。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成员不就是因为养尊处优,昏昏沉沉而一败涂地吗!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家族的兴衰虽然有很多原因,但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也离不开人为因素,“风水”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