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日英雄李是怎么死的?谁能详细解释一下?

李(1549-1598),本名毛,号阳城,辽东铁岭人。辽东连长李的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武进士受父荫授部指挥,在宁远任秀才。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后转入总督府任姬神阵营右辅。

万历十一年(1583),在山西升任连长。因为他在书中给黄道展等人出谋划策,说李父子在重镇没有好好同居,被召到右府做京师太守。

万历十五年(1587),复为大将军,镇守傅玄,后称蜀书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人)拜反宁夏,李在浙江知府梅国桢的推荐下,于六月到达宁夏,目的是讨伐陕西。他以水击战术攻克宁夏城,斩贼立功,入都督,掌印石锦衣。

同年4月,日本封建大领主丰田秀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和印度。由于韩国国王李氏诉讼腐败无能,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釜山、王静(今韩国首尔)和平壤。

十二月,明朝朝廷任命刚在宁夏打完仗的李为东征提督。统一冀、辽、冀、鲁的军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和李担任副指挥官,随部队前往。12月25日,李率领的明军参加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二月,部队迁回中国,论功行赏,加太子太保,中国军总司令、左都统。

万历二十五年(1597),升任辽东连长。次年四月,秀才攻辽东,李引轻骑追击。途中遭伏击,卒于抚顺浑河一带,时年50岁。万历皇帝“丧”了,把衣服埋在顺天府(今北京)宛平郡长辛店西南。赐邵保宁袁波,立祠忠烈,以其弟李如梅为连长。

家庭的

李是韩裔。据考证,李祖籍陇西,唐末为避乱迁居朝鲜。他在韩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四代,分别命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善、李夏巴努、李巴图利。李加入明朝屠力之子倪,洪武渡江,高祖李瑛加入“宗七”后,被授指挥天下铁岭。此后,李在铁岭定居下来。在李的父亲李那一代,李是世袭官宦,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成为明清以来铁岭有名的大家族。

明朝、万历年间,李担任辽东的连长。镇辽二十二年,他“身经百战,刀光剑影,遍体鳞伤”,接连十胜,被誉为“边塞统帅武功二百年来空前”。他作战勇敢果断,善用谋略,敢于深入。他多次轻骑数百里攻敌腹部,击退了女真、蒙古各部的侵扰,用诡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

一生

1.不留下任何东西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病逝,享年九十三岁。他被“勒令为其丧事公祭”,他被祝福了很久。一代名将,终于在他军旅生涯的白山黑水中埋骨。

李有九个儿子,其中五个是连长,四个是将军。当时,他被称为“李家九虎将”,他的许多下属秦冰,如李平湖,李宁,李星,秦德毅和孙守廉,后来成为镇驻军的将军。他的长子是李,是三国时在北疆成名的名将。

2.中国西北

李少年时,从父熟悉军务,在父荫的指导下受武进士指挥,任宁远都督。由于战功卓著,他转任为姬神营的右中尉。万历十一年(1583),在山西升任连长。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将军小白(鞑靼人,东蒙古人)父子勾结蒙古政府发动叛乱,连克仲威、光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市都“震遍陕西”,明政府派出反击叛乱的几支军队大败。

当年4月,李被任命为陕西省军务连司令,指挥辽东、、大同、晋、浙、苗等地实施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征”的第一征。六月,率李率军平叛至宁夏。七月,明军奉命进攻马贵军,大败蒙古军,追到贺兰山,将其赶出要塞,切断叛军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包围了宁夏城。在仔细观察了宁夏的地形和城防后,李下令打开黄河,淹没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士气涣散毫无斗志,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是一片火海。9月16日,宁夏城防崩溃。李利用的形势,下令攻城。他一举攻入了这座城市。小白自杀,他的儿子许承恩被俘。至此,宁夏叛乱已全部平息。就在李率军奔赴西北平叛战场的时候,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呼啸着向明帝国袭来。

3.搬到东北亚去

16年底,日本外相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掌管了整个日本军政大权。他的野心也骤然膨胀,制定了军事侵略的计划,占领朝鲜,征服中国,再向东南亚扩张,最终建立了所谓的“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1592年4月凌晨,侵华日军越过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日军大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内部纷争不断,整个朝鲜军事装备懈怠。“200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这些士兵。”全国300多个郡县大部分没有城防。丰臣秀吉派遣了20万军队,借助内战统一了日本。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朝鲜三都(北京、开城、平壤)18路全部沦陷,日军推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仅要求明朝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领朝鲜,还威胁琉球、菲律宾等大明诸侯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和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政府任命刚在宁夏打完仗的李为东征提督,统率冀、辽、冀、鲁、浙诸军,主管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和李担任副指挥官,随部队前往。12月25日,李率领的明军参加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万历三征”中的第二征。(第三个标志是万历二十八年平定亳州之战)

4.平壤龙报

公元1593 65438+10月7日,十字军抵达平壤城下。在平壤,日本第一军团在日本将军小西行长的指挥下入侵朝鲜。当晚,日军出动800夜袭部队进攻明军大营,遭到明军1000火箭炮的强大火力打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十人逃脱。

第二天拂晓,明军发起总攻。明军数百门火炮猛烈撞击平壤城头,火光遮天蔽日,震动大地。守城日军轰炸的老百姓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旗帜都被吹起来了,然后明军的火炮开始延伸,轰击平壤的各个点。第一轮炮火准备完毕后,明军攻城部队大喊一声,跨过冰冻的护城河扑向城门,喊杀声仿佛天要塌下来,数百架攻城梯在枪林弹雨中被架上城头。当时明军的士卒像蚂蚁一样聚集起来,争先恐后地往上爬,平壤所有的大门顿时陷入了激烈的战斗。尽管日军在平壤伤亡惨重,但他们仍在小西行长的亲自指挥下战斗到死。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他们不停地用弓箭和火枪射击,同时把煤油倒在燃烧的梯子上。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局势白热化。

临近中午,经过激战,明军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歼灭日军2000余人,在主峰上插上胜利的旗帜,城内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李当机立断,告诉全军,如果不能在午前攻下平壤,先锋营的将领全部斩首被俘,最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临阵退缩者杀无赦!

军令下达后,士气高昂的明军将士全部向前冲去,明军的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枪的中型火炮)也向城门前进,进行近距离射击。在激烈的战斗中,李的的坐骑被敌人火绳枪手打死,其弟的副将李的头盔被射伤。兄弟俩都无所畏惧,指挥果断。

中午,1000浙江兵伪装成朝鲜军队,乘日军麻痹之机,进攻城南的卢蒙,砍倒日军旗帜,插上明军旗帜。明军继续向城顶攀登,欢呼声响彻云霄。一门丢了,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间崩溃,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炮轰,明骑兵如潮水般冲进城内。......

看到这一幕,在普通门投标的小西行长脸色变得苍白,知道大势已去。他长叹一声,命令残兵败将退入城内的泥堡,死守阵地,为最后的困兽而战。

在城市里,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挤在七星两广亭,三个大土堡,周围十几个小土堡。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火炮推不上去,日军火力猛烈,进攻部队伤亡惨重。李当机立断:停止进攻,采取三面围敌的战术,但留出南大街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使者到,大意是日军战败已成定局。为了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就不会拦截。接到李的信后犹豫了一下,但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防守也是死,突破也是死。不如突围到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天黑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没有明军拦截,各土堡大群人马蜂拥而出,趁着夜色杀向城南!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地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通河。时值隆冬,十英里宽的河面完全结冰了。日军先头骑兵部队快速通过,日军大队喜出望外,争相渡河。当时河里都是人。

就在这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隐藏已久的明军大炮突然开火,炮弹雨点般落在渡河的日本人身上。河上的冰层被明军的重炮炸开,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数日军落入河中,裂缝越来越大,然后大面积坍塌。成群结队的日军掉进了冰冷的河里,甚至在呼救前冲到了冰面的下游...惊恐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一大群人马,只带领轻骑一路狂奔。沿途多次遭到明军、韩军和朝鲜义军的追击,最后在开城日军的帮助下撤回黄海路。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战后,小西行长的兵力减少了11300多人,只剩下6600人,人数减少了近三分之二,完全失去了战斗力。据朝鲜历史记载,这场战争歼灭日军一万余人,死伤无数,逃跑的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据《万历三大考》记载,平壤之战“俘虏日军1500余人,烧死6000余人,淹死城外5000余人”。凭借这一战,李声名大振。可以说,在辽东的任何一场战役中,平壤都战胜了他的父亲李,奠定了李在中国历史上巨星的历史地位。

平壤之战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复一座平壤城,更是消灭10000多日本鬼子。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明帝国入侵的消息让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如惊雷一般感到惊恐。驻扎在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军放弃城市,向南逃窜。一路狂奔撤退了四百多里,没有了“长驱直入明朝”的气焰和勇气。丰臣秀吉以朝鲜为跳板夺取大明,进而建立所谓“大东亚帝国”的梦想,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粉碎了!李率军投入朝鲜战争仅一个多月,收复失地500余里,其中朝鲜三都18路,平阳、开城、黄海、平安、京畿、江源、景贤5路。军队继续向南移动,士兵们直指王静-首尔。

5.比提馆血战

比提亭是一个驿站,位于首尔以北15公里的山上。公元1593+65438年10月24日至25日,这里爆发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将这座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驿站载入了世界大战的史册。

1593 65438+10月24日,明军一支侦察部队的约3000名骑兵在首尔郊区英树一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广泰相遇,爆发了激战。明军600多兵卒斩首。

加藤光太撤退后,立即向首尔的日军总部报告。随后,日军第六军团、第三军团、第九军团主力36000余人相继奔赴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头亭。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非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头阁大战打响了。

第六任日军指挥官中郎将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这时,小早川隆景万万没有想到,他吞下去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的烙铁。在曾经在关外大漠与蛮夷作战的明军副总兵查达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的包围下,明军精锐中的精锐装备了法兰克机枪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重装上阵,发射霰弹枪时一发500发子弹就能挡住60米宽的战线)和大量的三眼炮。射程300米,一次20枝称为“龙箭”,32枝称为“蜂涌”,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称为“百虎并跑”)。

碧头亭之战,3000名明军(到战斗结束时增至5000人)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他们以战车为工事,以弗兰卡机枪、火铳、火箭炮的压倒性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暂进攻消灭逼近的轻步兵,一次次击退日军进攻的洪流。战斗最惨烈的阶段,明军只有900多骑,子弹火药都用光了,但大明军队的旗帜依然挺立,高高飘扬在碧头亭之上。残酷的战斗一直持续到25日,当李和副将杨远率领2000骑兵前来救援,并从日本侧翼发起猛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日军伤亡惨重,成了强弩之末。他们误以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于是仓惶撤回王静。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8000余人。据日本《李华传》和《武将传》记载,日本阵亡的将领包括:

小爷久十点成运,永盛安东池边运。

小川奈那城中安东昌九九中野胜衡山景邑。

成家洛,广西内海鬼和沙蒙,还有Yahee手岛狼的帮助。

唐倩新Uemon吉田Tazaemon波罗坚乡Saemon

一昼夜的战斗,多达十五名日军将领阵亡,可见那天的惨烈。战后小早川隆景向丰臣秀吉报告时,声称击退了65,438+万“明兵”的进攻,这在世界上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纪录。当时明军在朝鲜的总兵力只有4万人。哪来的十万战士?碧提关战役是甲午战争中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的震慑了日军,彻底丧失了与明军作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区区3万多的明军不敢战,而明军又因为兵力有限无法发起猛攻,于是双方在首尔前线对峙,局势似乎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这种对峙很快被李打破。龙山仓库原本是朝鲜的国家仓库,几十年来一直储存着朝鲜的粮食。首尔被日军占领后,龙山仓库成为日军在首尔的军用粮库,日军运来的粮食后来都存放在这里。李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达和李如梅带领敢死队的700名战士在半夜突袭龙山仓库。十三个大仓库,几十万石粮食,一夜之间被烧得干干净净。夜袭龙山和曹操夜袭官渡吴超一样精彩。明军以很小的代价让几十万日军陷入绝境,颇有点打脸的意思。李是真神!

随着军需物资的丢失,朝鲜半岛日军陷入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它被迫与中国和朝鲜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北京。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守釜山,交还被俘的朝鲜王子二号。李于09年4月19日率领十字军进京,并于05年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被日军占领的全罗、庆尚二路外,沿海地区全部收复。明军留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分于七月底回国。短短四个月,十字军的军队横扫半岛,收复了平壤、开城和王静(首尔)三个首都,从而获得了中国的威望。

6.血腥的战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二月,李回国述职,朝廷立功,加太子太保,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李升任辽东连长。次年四月,鞑靼蛮族犯辽东,李引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相遇。李率3000余人浴血奋战,死于抚顺浑河一带,时年50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哥裹身。万历皇帝“丧”了,把衣服埋在顺天府(今北京)宛平郡长辛店西南。朝廷追授邵保宁袁波,立祠以示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取代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