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创新的粗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你推荐的一篇科技创新的粗略论文。希望你喜欢!

浅谈科技创新——第一篇论文《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本文从历史借鉴和中外比较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创新的关系,探讨了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创新驱动的。人类文明史以来,科技创新往往是先推动生产力发展,再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更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然而,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仍然有许多方面制约着创新驱动力的发展。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比较的角度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文明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更多的是以文明创新为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主义,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乌托邦,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佩里克莱斯的民主政治,都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但它们反映了希腊人的创新。

从14世纪到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并开始发展。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新兴资产阶级在科学、教育、哲学和文学方面表现出许多创新思想。他们用什么?人文主义?为了国旗,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两个世纪。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摩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世纪欧洲黑暗的天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是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本世纪,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脸?万齐?封建禁锢,不仅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歌德、席勒、笛福等作家,还有亚当?史密斯,大卫?经济学家如李嘉图,法学家和伦理学家如边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寻常的一个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推动了欧洲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革新,激发了18年至19年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制造?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历代所有人所创造的生产力?(用马克思主义)。启蒙运动也诞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源头的代表黑格尔就诞生在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根据启蒙运动的思想起草了《独立宣言》,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由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各种经济成分的融合,正以巨大的势头推动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比较

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旅行指南、造纸术)和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美日俄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却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发展机遇。主要原因是我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2.1思想文化的历史比较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活动,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原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秦汉以来,统治阶级需要封建统治,首先?焚书坑儒?,然后呢?废百家而独尊儒术?,会吗?三纲五常?凝固的封建主义,在?万口之言,牢不可破,千年不变,不可知?在意识形态的禁锢下,民众逐渐形成了本本、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打爆一只鸟的头,它会先烂掉?、?林中之木美,风会毁?人们的创新热情被他们的观念严重束缚。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有几千年?中世纪的黑暗?然而,经过几次思想解放,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培养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许多代人奋斗和牺牲的结果。是布鲁诺以生命为代价为哥白尼辩护?日心说?,赫胥黎?斗狗?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等等。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

2.2科学素质的历史比较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但也是一个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每千人仅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个比例在美国只有1/23,在欧盟只有1/15。造成这种差异的第一个原因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读书做官为目的,以四书八股为教材,朱的?专注?作为唯一的标准,我们不应该越界,这使人们从学习的时候就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缺乏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还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比如牛津、剑桥大学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史密斯等著名人物和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对科学普及的重视程度的差异。在中国,虽然科技创新受到了高度重视,但科学普及的补充作用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创新型国家把科普作为科技的应有之义。比如欧洲国家以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数不胜数,也是公民必去、常去的地方,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景观。

2.3体制机制的历史比较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就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机构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严重禁锢了科技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科研体系。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系。到19世纪,这些国家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管理和调控。因此,创新成果直接与市场结合,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2.4法治环境的历史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的科技法律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没有对科技进步起到深远的推动作用。此外,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人治,有法不依、违法乱纪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了体系,一些国家还在基本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宪法1787所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术的普及,作者和发明人的作品和发明创造应在一定期限内获得专利保护?,从而推动了美国各种发明创造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其成为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强国。

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由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推动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当社会逐步发展时,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聚集了足够的物质能量,产生了局部的质的飞跃,因此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拥有数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设备,3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据国家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3664亿元,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2127亿元。应该说,中国的科技创新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中国75%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R&D机构和R&D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每年产生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比例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已经从物质条件的制约,逐渐转变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制约。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3.1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归根到底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才能硕果累累。但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我们面临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厚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就要求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要坚决批判和扬弃其糟粕,将其精华与创新文化有机融合,努力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并率先在各级领导中推广,使之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3.2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由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一个方面,科学普及就会跟随着那个方面。胡锦涛曾经指出?科技创新和推广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相比,在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人员和设施建设等方面,显然是短腿。比如,2006年中央财政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其科技投入的1%。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全民科学素质低下对科技创新的基本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特别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真正达到中央领导的要求?把科普当发展抓,通过抓科普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将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将拥有最重要的坚实基础。

3.3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当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三是使包括创新型企业家在内的创新型人才的形成机制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又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行政体制乃至政治体制,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和运行程序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3.4完善法制,营造法制环境。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针对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不完善、不灵活,公民法治意识淡漠等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修改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在立法上注意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必要条款具有刚性,使各方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标准可循。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让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系统推进,又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