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历史人文特色

人文精神

随着温州经济的崛起,人们现在更加关注一个问题:温州的活力从哪里来?为什么温州能建立起强大的新人文精神,即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而其他地方却不能?笔者认为,这与温州长期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文化沉淀有关。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没有丰富的文化沉淀,就不能认识到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研究商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既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方向,又能融入民族文化传统。温州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永嘉(历史上对温州的别称),产生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新人文精神。

早在东晋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大量名门望族南下,使得大规模开发东南地区成为可能。农业的发展和剩余的增加为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也使当时的温州呈现出一派热闹繁荣的局面。到北宋末年,宋朝南迁,温州一度成为南宋临时都城。后来杭州虽然是首都,但温州作为靠近中央的首都,发展很快。到南宋惜春时,温州市区人口已达10万左右。温州市比以前更加热闹和繁荣。从当时留下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出,温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是持续的,不间断的,这对温州人强烈的商品意识的形成很有帮助。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温州的文化事业也呈现出上升的势头。早在东晋时期,温州的文化就非常发达。当时,不仅北方名门望族大量南下,东晋至南朝的永嘉郡太守,都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或书法家,如书圣王羲之、五言诗的创始人孙绰、谢灵运、《三国志》的史学家裴松之、《续晋阳秋》的作者谭道鸾、诗人颜延之、丘迟等。他们不仅对温州文化感兴趣,也对我们国家感兴趣。自唐宋以来,温州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孟浩然、陆游、沈括等伟大的诗人和科学家来温州游览,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赵旭、姬旭等“永嘉四灵”和“南戏之父”高则成应运而生,温州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南戏的发源地。近代不仅有邱晨等维新思想家,还有被郭沫若称为“承前启后”的大学者孙诒让。在现代温州,仍然有许多文人和文化成就。作家郑振铎、、代名词宗夏和考古学家夏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正是在浓厚的商品经济氛围和发达的地域文化基础上,从南宋开始,温州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家文化——“永嘉学派”,它不同于传统的儒家,主张扶持商人,反对“抑兼并”。

永嘉学派发端于北宋周、薛、,集中于南宋叶适。因为都是永嘉人,所以叫永嘉派。永嘉学的要点是崇尚功利之学,注重实际应用。叶适指出,“没有功利,道德的人是无用的。”他提出不要“以义抑利”,而要“义利”,主张“利与人……道德光明”。叶适的思想与董仲舒的“仁义无利,明道不计功”的思想大相径庭,但与儒家始祖孔子的思想却十分一致。

孔子承认人们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但他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个人放纵追求财富会导致激烈的竞争,从而使每个人正常的利益追求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张对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进行一些限制,并提出了仁义原则。所谓“仁”,就是爱别人,也就是在让自己富起来的同时让别人富起来。所谓“义”,就是“适当”,即适当、应该、互利,意思是“爱人”也要适当地爱,所以孔子提倡互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双赢”的原则。孔子的“仁义”学说提出了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原则,而要在生活中贯彻这一原则,就不得不转化为一种制度,这就是“礼”。

孔子的“礼制”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付诸实践时,就变成了董仲舒的抑兼并、重农抑商思想。毕竟个体农民是农业社会的微观生产基础。个体农民由于缺乏规模,无法抵御天灾人祸,而商人往往秋收贱买,春夏高价卖,这是商品经济的规律,但不能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不仅有损王朝的统治基础,也有违社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贾谊和晁错,然而与此同时,在唐宋时期,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的发展,盈余增加,商品交换越来越发达,营业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既不能给广大人民带来好处,也不能给统治者带来好处。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永嘉派坚决反对崇本(农)抑末(工商)。更确切地说,不是反对崇基,而是反对为崇基而抑末,主张国力的培育要以工商业的繁荣为基础:“一切商人和工人都是由国家的力量支持的,货币是流通的...四民利用之而后治之,抑而不厚,不正也。”

在经济发展方面,永嘉派反对重官(官)抑私(私),主张国家不要对经济生活进行过多的限制性干预,实行相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叶适认为,“使中国人民自食其力”可以“使法律简单易用,少用知识”。私营工商业应该有“开阖”和“利己”的权利。政府切不可与民争利,“羡其利己,欲利其国”。

永嘉学派的功利主义理论和务实精神对温州人善于经营、敢于开拓市场影响很大。19世纪末,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的瓦解,以、宋恕、陈介石(温州在汉代属东瓯)为代表的“东瓯三杰”积极主张变法,主张“李、荆、固商、法”,主张学以致用。这些理念和做法在今天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类似于80后温州人的开创性改革。所以,温州人所创造的价值观念、创新精神、经济模式,与其说是80后的给予和创造,不如说是原始发展冲动的自然释放,是一种本源的自由流动,而这种本源不能不提温州特有的永嘉熏陶。永嘉之学的产生源于温州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沉淀。显然,正是具有现代市场经济取向的新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温州经济的崛起。

地方特色

温州地方特色

瓯绣是中国六大著名刺绣之一,也被称为画帘。制作者把竹子的青皮刮下来,层层切片,煮熟后纺成竹帘,再用颜料或彩色线条在上面做出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金雕是指在圆木家具(如花鼓桶、六格盒、水桶、电梯、洗脚盆等)上制作的独特绘画。).这种画只能通过画、贴金、描金、画四道工序来完成,其中“贴金”和“描金”很重要,非熟练人员无法掌握。金版与漆画相似,但比漆画更丰富、更丰富。

细线剪纸,又称细线雕版纸,流行于乐清。起初多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来妇女们把它作为刺绣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花,所以又叫花剪。这种细纹刻纸构图优美,刀法精妙。细纹宽度只有一毫米,1厘米宽的薄纸可以刻22刀,每刀相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而且密集,和谐,美观。

黄杨木雕黄杨木雕、檀香木雕、樟木雕、枣木雕、李唐木雕等。,统称为木雕。其中,推黄杨木雕最为重要。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它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

刺绣明末,温州农村妇女用十字绣在羽沙布上绣出图案,称为十字花边,俗称采花。手工艺品充满乡土气息,大多精致美观,常用作家具装饰。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口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比利时等国家。建国后,十字花边吸收了数百种刺绣的优点,不断创新,并与绣、缝、贴、嵌相结合,推陈出新,花色品种发展到2000多种,畅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