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菲的代表作有哪些?

1.米芾的代表作品有《多景楼诗》、《洪县诗》、《雁山碑记》、《拜中岳帖》等。?

二、米菲(1051到1107),原名坤,后改为坤,有人物印章。他自号米或钱,湖北襄阳人,当时名海岳外史,又有快熊、火正后裔之称。北宋书法家、画家、绘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外交大臣。原籍山西,后迁居湖北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写诗,擅长书画,鉴定精准,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甸山水”。是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他性格怪异,行为疯狂,遇到石头就叫他“兄弟”,对他顶礼膜拜,所以叫他“米颠”。宋徽宗被任命为书画博士,又名“米襄阳”、“米南宫”。

三、米菲的艺术成就

米芾的字画有自己的风格,有枯木竹石,有独特的山水画。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擅长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并且擅长临摹古代书法,达到了混乱的程度。

1,书法

米芾一生学习书法最刻苦,最大的成就是行书。南宋以来的著名回帖,大多刻有其法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他们在“北宋四大书法家”中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嫣结构,宋尚有趣。”宋代书法家强调趣味和个性,尤其是米芾。

米芾学书,自称“收集古文字”。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笑柄,但也有人称赞“田字元块无需称赞,古文字集终于可以自立了”(王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米书法成功的原因。根据米芾自述,在向苏东坡学习《晋书》之前,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影响最大:颜真卿、、褚遂良、、段。

元丰五年(1082)开始寻找晋人法帖,得到了的中秋帖。这个先入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书,人称“王大令”)对他的影响很大。然而,生性桀骜不驯的米芾对王献之的话并不满意。早在邵生在位的时候,就高喊“旧人恨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信”。

尽管如此,米芾此时的书法还没有定稿。他在元佑三年(1088)写了《苕溪帖》、《尹陵明头陀寺碑及后记》和《蜀肃帖》。虽然是一个半月之内写的,但风格迥异,还没有完全走出收藏古文字的门槛。元佑六年后(1091年),米芾住在海月寺时,还学习了杨信的书法。直到“老了成了自己家,大家都看到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是主要的”才最终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是50岁以后。

在八股书法作品中,由于米芾过于不羁,总是喜欢“势”,甚至在“捧字给太后”等小楷中也是如此。这个“势”是优点,但同时也成了他的缺陷。黄庭坚的评价很明确,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宋代诗人黄昌瑞评价他的书法,“惟能写书法,草书甚好。”当时所谓的“正”并没有确定的含义,也不一定是今天的“正楷”。如果指的是公章,那就合适了。米菲的公章真的不怎么勤快,草书也是平平淡淡。后来对唐代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受限于对曹金的认识,成绩一般是必然的。北京大学教授、大学者李志敏评价说:“米芾说草书不入金人格,只入下品。”这是割地换监狱的自欺欺人。张远草书之所以不新,是因为它无法突破古人的藩篱。"

从体态来说,米菲的书法是最好的。用他的书法证明,24岁的临桂龙隐在一块岩石上题写了悬崖,气势略显,没有自己家族的影子;30岁时的《布吉图》题词和跋,也让人深感天赋异禀,学术无能。30岁时在长沙做官。他曾经看过岳麓寺的石碑,次年又去庐山参观托林寺的石碑,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到了二年(1087),张轩的六幅画,徐浩书、石的两幅帖,换来了李咏的《我要帖有多热》。

米菲的书很严肃,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米芾自己说:“我写了三四遍海岱的诗,却难以信其书”(《范明明台·米芾杨注》)。一首诗写了三四遍,只有一两句话让他满意。其中的辛酸苦辣,不是一个专家所能企及的,这也说明了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米芾有许多特别的笔触,如“门”字右角的转折、竖钩的陡升、蟹爪钩等,都是采自颜的行书;形体的造型是裁剪的,当来自于对欧洲文字的模仿,而且保持了很久;沈传师的行书和褚遂良差不多;“独特的四面”和“毛笔字”可能来自米菲的汉字季展。褚遂良的笔法最为多变生动,符合米菲的口味。他曾夸赞自己的一句话,“你熟悉了马,你就会跟着别人走,但不会有傲慢的色彩。”

米芾在书法的分布、结构和使用方面有他独特的经验。要求是“稳、不怪、不老、不胖”,大概就是姜夔写的“无垂、无缩、无去。”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将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为一体,即“筋骨、肉与脂、神韵皆有,犹如一个好学者。”在构图上,重视整体韵味,注重细节的完美,构思巧妙,在写作过程中随势而变,匠心独运。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仰、转、挫中形成飘逸不凡的气势和从容快乐的风格。字的开头往往挺重,中间略轻,笔的侧面遇到转折就直下。握笔也有很多变化。下一笔的重点有时在笔上,有时在笔上,有时在一笔中间,一幅很长的横画有曲折。挂钩也很有特色。

在米芾的书法中,总有一种倾斜的倾向。他想先左后右,想先赞后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起伏的魅力和飞得快的气场。在几十年收藏古文字基础丰厚的前提下,他天真自然,从不伪装。学米菲的人,即使近水楼台先得月,也难免会失去“苦衷”。自宋元以来,对米芾书法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备至;一个是有褒有贬,大部分是褒。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强调要严格区分两者在性情、趣味等方面的区别”(阮璞《论苏轼的文人画观》)。他所谓的“法度创新,妙理出豪放”,“与自然和谐,厌人之愿”,都是要求在传统的造诣、技法和风格标准上作画。简单来说就是老传统新趣味。同为文人画鼻祖的米菲,对这种调和不屑一顾。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他对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实现了他公认的文人趣味。米菲意识到要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序和技术标准,以实现新的利益。

米芾自称“毛笔”,为人谦和踏实,“毛笔”则表现出用笔快劲大,尽力而为。他的书法作品,从诗歌到简牍和碑文,都充满了活力和清新。从世界上近60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字正生动地表现了米字的精神。

2.绘画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画家,正处于文人画的成熟时代,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绿松石、梅、兰、竹、菊皆有。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高耸入云、多山的北方山水,他欣赏的是千变万化的江南水乡的“烟云胜景”、“天真质朴”、“不做作的灵动有趣”。所以米菲在艺术风格上追求自然。他创作的《米氏云山》都是用书信写成,云遮雾绕。

米菲的画源于董源。东施的画多是描写江南的山川,米菲现有的评论都是着眼于整体氛围,米菲没有找到适合表现的东西。米菲讲究“不务正业,意似足矣”。虽然他有能力临摹“混乱难分”,但他更热衷于“画山水人物,组建自己的家庭”。通过一番选择,米菲找到了董源使用的“点”。原来,董源的“点”是皮马的一个辅助因素,从属于表现自然肌理的需要,与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构成了写意的某种整体氛围;在巨然的作品中,尤其是山丘上的焦墨和青苔使笔墨本身具有一种独立的写意效果。董和居的观点都服从于造型的目的。在米尔的笔下,点几乎成了整体,具有相当程度的写意性。其实所谓“落茄子”,就是一种以点代点的写意。“圆深凝重的横点随意排列,点连成线,以点代点,点积成块,溅、碎、积、染、干、湿,辅以渲染,表现山川树木的意象和云的表情。”彻底抛弃传统的勾擦法。落笔中心的变化所带来的随意和偶然的效果,远远超出了他同时代人的视野。难怪当时没有正面回应,他甚至被“嘲讽”“人们常常称之为疯狂的生活”。(《画继,玄冕才子》)

米菲的画世界上不存在。米芾的《画史》记载了他对古代绘画的收藏和欣赏,以及他对绘画的喜好、审美情趣和创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