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你所熟悉地区的相关民俗文化,左右700字左右。

芙蓉街,一条具有济南特色的老街。它繁华,沧桑,热闹,安静。就像济南这座城市,它将简约与现代结合在一起,在匆忙中保持着温柔与质朴。芙蓉街人山人海,小吃五颜六色。与大多数寂静的老街相比,这里充满了古老的艺术活力。走进现实中的芙蓉街,就像走进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往日的痕迹越来越少,但从沿街两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依然可以推断出老街的繁华。它的民俗风情、商业特色和清代建筑都承载着济南悠久灿烂的文化。

#济南千佛山庙会

按照济南的习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人们在千佛山爬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以来,九月九日被定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特别是大箱子的。庙会期间,大箱大箱的柿子成熟上市,赶庙会的人会多买些柿子回家。因此,千佛山庙会被称为“柿饼会”。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到半山腰的兴国寺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1000多个固定和流动摊位,经营日用品、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品等。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庙会上,人潮如潮,非常热闹。

#济南药交会

济南药博会自清初开始兴起,是中国三大药博会之一,规模略小于河北周琦(今安国)和河南禹州(今蔚县)。古时候,济南趵突泉南门以西有王耀庙。据说夏历4月28日是王耀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许多毒贩、农民和民众都会去王耀庙祭祀。庙里招待戏班演出,观众拥挤。药商和农民带来了各种中药材和中成药在这里销售,其他商人也带来了各种商品在这里交易,买卖双方达数万人,从而形成了以王耀庙为中心的格局。赶去开会的人逐年增多,开会地点从趵突泉南门移到了山水沟、三河街、正觉寺街、双龙街、泉门巷、坛巷。1931济南中药协会成立后,药市从夏历3月20日起变更,持续时间一般为10 ~ 15天。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以及山东各地的药农、毒贩,还有韩国仁川等地的毒贩也来赶当年的会议。七七事变后,毒品市场逐年衰落,直到济南解放后,毒品市场才逐渐恢复。在建国后的十年里,药品市场将会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参加会议。“文革”从1966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品市场被叫停。上世纪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和农民纷纷涌向千佛山庙会,于是中药材贸易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

# 7月30日,让河灯走。

在济南,过去每晚7月30日,佛寺都会举行盆景会,教化佛经。有些人想在院子里的墙壁和甬道上焚烧大量的香烛,并将其贴在地上,以表达他们对地藏王的虔诚。还有的把死在河里的鬼以河灯的形式翻出来。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藏王菩萨出家的日子。当他成为一名道士时,他发誓要拯救所有罪孽深重的人。所以7月30日就成了给“死人”翻身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条做的。晾干后,将豆油倒入灯碗中,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放入河中,任其顺流而下。这时,只见河面上灯火通明,闪闪烁烁,飘飘欲仙,河水映红。据说河里溺水的“鬼”见光就能超生。燃放河灯是佛教的迷信活动。

当时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寺的道士也是在农历七月三十这一天超度死者。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恩人”,找来扎纸的工人,把它们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里,吸引游客。晚上,道士们穿上五颜六色、金碧辉煌的法衣,吹响钹,吹响笙笛,从北极寺起数十步一字排开,在法船前烧头。同时,他们烧毁了用彩纸绑着的法国大船。一时间,火光冲天,湖面灯火通明,轰动了整个济南城。于是乎,寺庙和湖边都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坏,“放河灯”等活动已经销声匿迹。

#济南民俗胡明踩莲藕

济南盛产莲藕,尤其是胡明莲藕。大明湖解放前,当时除了里下亭周围的水和航道,其余的水纵横交错,形成一片片水田。水田上,东边一片荷花,西边一片蒲草。土坝阻水,蒲苇盖莲花,无穷无尽。因为水比较深,泥层比较厚,只能种莲藕,布莱等。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用脚踩。因此,在胡明湖踩莲藕成了济南的一个传统习俗。

踩莲藕时,踩莲藕的人穿着皮质防水“连体衣”。皮衣遇水变软,穿着者可以在水中自如使用。我看到头或者皮衣在水面上流动,沉浮,很有节奏感。这是用脚在水下探索莲藕的莲藕踏浪者。找到莲藕枝后,还要找一个合适的莲藕节,然后用力踩,一根新鲜的莲藕就会从根部被掰下来,然后用脚把莲藕里的水抠出来,在莲藕上抓一块黑泥敷在断口外,避免倒水。因为莲藕里面有空气,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把漂浮在水面上的莲藕收集起来,拿到市场上卖。

#济南民间花灯

济南趵突泉灯会是反映济南民俗的大型灯会,每年春节后举行,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丰富独特的文化盛宴。元宵节突出了老济南的民俗风情,体现了老济南的集市、梨花鼓、茶艺、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以及七七、乞巧节、中秋节、花会、龙抬头等农业节日。

#碧通银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荷花的使用上,济南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趣的是蓝管饮料。

据唐代人段在《酉阳杂记》中记载,在古代,当大明湖的荷花盛开时,一些官员和文人经常去湖中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荷叶剪下来,灌上酒,然后用发夹刺在荷叶的中心部位,使之与空心的莲茎相通。人们从莲茎的末端喝起酒来,那滋味,用当时经历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香混莲香,香比水冷。”这就是唐宋时文人雅士流传下来的美谈《碧通饮》。

济南荷叶除了用来盛酒,还可以用来做很多特色美食。如新鲜翠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煮粥时盖在粥上,煮好的粥凉后加糖,称为“荷叶粥”,是济南夏季著名的小吃;按照“米粉肉”或“蒸肉”的制作方法,先将猪肉切好,将米饭炒熟,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出产的嫩荷叶,洗净,将一块猪肉用适量的炒饭包在荷叶里,铺在碗里,放入蒸笼中,蒸熟即成“莲子肉”。吃就是和荷叶一起吃肉,有猪肉的鲜美,还有荷叶的清香,特别好吃。同理,也可以做出荷叶鸡、荷叶鱼等精品菜肴。此外,用荷叶包食物也是济南特有的习俗。以前食品店卖的包子、锅贴、熟肉、咸菜,很多都是用荷叶包的,既不透油又透水,味道清香,很受人们的喜爱。

另外,济南人以前也吃莲蓬。其中“炒莲瓣”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莲花瓣洗净,挂一层薄薄的蛋糊,放入油锅炸熟,炸熟后撒上白糖,吃在嘴里。它们美味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深受人们的喜爱。

#屈易

自汉代以来,农历的前三个月的第四天被定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去海滨洗涤,以消除不祥,称为“修复”。魏晋以后,他决定这一天为三月初三。在这一天的静修后,人们会举行野餐,宴会和诗歌与酒的盛宴。消遣的人在蜿蜒的水流旁成排而坐,将酒装入杯中,放在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其向下游漂浮。当杯子飘到一个曲折的角落时,往往会停下来;即使你不在前一个拐角停下来,你也会在下一个拐角停下来。谁拦在玻璃前,谁就得喝,喝完了还得唱首诗。如果诗歌不及格,他将被罚款。这叫“流水”或“流水”。《荆楚春秋》的记载中,晋朝宗记载“三月三日,士绅共出河塘,是一杯水”。早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和曲水亭街道就修建了曲水流杯池。北魏李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春源竞在历寺下,北流历尽东、北,引水为刘备池,国宴多公私。”刘备池就是现在的王宓池,池中的水向北流,曲折向东,至今已到了曲水亭街。在当时,这里是一个理想的曲水之地,有清澈的小溪,柳树和柔软的草地。

现在曲水亭街位于珍珠泉以北,大明湖畔百花洲以南。曲水亭还在,但溪水已无波折,水阁早已拆除。但如果顺着水流,从王府池到栖凤桥,还是能依稀找到蜿蜒小溪和曲水的痕迹。尤其是这一带,还多了“家家泉水,户户倒挂”的春城风格。虽然看不到这里的“曲水流动”,但这里的美景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吃春天”

济南人喜欢吃香椿。香椿是一种树叶芳香可食的树。在清代,人们把春天采摘并食用香椿嫩叶称为“吃春”,意为迎接新年。济南郊区的仲宫地区盛产香椿。每年春天,香椿发芽长叶的时候,也是济南人“吃春”的时候。这时,农民们就把嫩紫色或浅绿色的嫩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喜欢“吃春天”的人,争相买回家,品尝春天的甜蜜。香椿的吃法很多。而济南的“臭豆腐拌香椿芽”更是远近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用盐腌制,揉搓,腌制一夜左右。使用时,将腌制好的香椿芽切成粉末,然后将蒸好的豆腐丁和香椿芽粉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入香油拌匀即可食用。还有一种方法是“炒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干水分,加盐揉匀,然后均匀地蘸上调好的面糊,放入热油中炸熟,取出食用,又脆又香。因为整个香椿经过油炸后看起来像一条鱼,所以在济南也被称为“油炸香椿鱼”。

#济南的腊八年画《瓷灶》

喝腊八粥,泡腊八醋,预示着过年的信息。腊八粥源于佛教。相传释迦牟尼得到牧羊女的奶粥后,在腊八出家为道。后来,僧侣们为佛陀煮了粥作为纪念。腊八粥是用小米、糯米、红小豆、黄米熬制而成。腊八粥的妙处在于粥果,有红枣、栗子、核桃、花生、龙眼肉等。半夜淘米煮豆,剥了壳剥了仁,早上煮,一家人聚餐喂邻居。这一天会泡“腊八醋”:将洁白饱满的蒜瓣泡在一小坛醋里,密封起来蘸饺子过年。腊八到除夕的20多天,蒜味融进了醋里,让酸辣的味道适中。热腾腾的饺子蘸上腊八醋,鼻子喷上大蒜,开胃。

过去济南的腊八之后,大大小小的鞭炮纷纷放在大街上。腊月十五过后,“年味”越来越浓,长街的巷子里传来“请灶王爷来”、“皇历——新皇历——”的喊声,划破了冬日寂寞的天空。街上的年货销售与日俱增,年画摊位格外引人注目。五颜六色的年画在鞭炮和火药的淡淡阴霾中,纵横挂在路边。年画以潍坊杨家埠为主,偶尔也有上海的。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吉祥庆典、习俗、故事、戏剧四大类,每类二三十种。其中一个,嫁给老鼠,还挺有意思:十几只老鼠都穿着红色马甲,竖起圆圆的耳朵,撅着尖尖的嘴巴。有扛旗的,有提灯笼的,有抬轿子的,有敲锣吹唢呐的...还有一个头戴流苏的老鼠新娘坐在龙凤花轿里,以礼仪之邦著称。记得有个学长曾经写过一首诗,说“鼠亦今日亲,灯笼火把大闹。像往常一样,新娘穿着红色的衣服,有十根胡须。”

当时趵突泉路以南的劝业场里有个黑脸金牙,他的年画摊最大。他嗓门很高,卖画的时候还配着搞笑的话,比如举着全家福的照片喊:“看!看嘭!儿孙全家福,包子(饺子)端上来,鞭子点着了,老人捋着胡子喝一杯酒就有一块肉,这是天大的福气!”让人会心一笑。

腊月二十左右,卖厨房糖果的就上市了。灶糖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王”(济南人叫“赐灶”)的供品。千百年来,各地都有关于灶王爷的不同传说。济南有个传说,厨房张发财后,抛弃了困境中的好妻子丁香,娶了一位名叫海棠的漂亮姑娘。没想到,他失去了所有的钱,成了乞丐。有一天,他在前妻家门口乞讨,丁香出来施舍,他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灰烬里窒息而死。因为他和玉帝同姓,所以被封为灶王爷。《灶王图》是木刻水彩套印。有意思的是,在灶王的一些图片上,也有一位像发簪一样的“摩登女郎”在灶王身边,是一位大福星——被尊称为“灶王奶奶”。她是再婚的丁香还是秋海棠,谁也说不准。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济南人不在院子里一起种丁香和秋海棠,以免让两个老婆酸酸醋醋的。

人们对“这位神”并没有多少敬意,但又担心“说话不利于君子”,就用厨糖粘住他的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洗脏衣服”。煮糖是麦芽糖的一种,大的像柿子,小的像橘子,上面盖着芝麻,里面是空心的。卖家有一个叉形的支架,上面有一个木托盘,还有一层粉色的彩纸。厨房糖果由大到小层层排列,就像金字塔一样。祭祀灶王爷时,除了为灶王爷提供糖果外,还要准备一盘豆子和一碗水,喂给“灶王爷马”,让灶王爷骑上它,一路“说好的从天而降,回宫求好运。”黄昏时,烧香,把旧画去掉,贴上新画,把旧画放在纸里,在厨房外面烧。有了鞭炮声,就要吟诵“二十三,厨糖黏,吃厨糖,不多言……”最妙的是,一个早年的老人祭祀后不放心,竟然趁热在灶王爷的嘴上糊了一池融化的灶王爷糖,然后恭恭敬敬地把他送上了天。这一天,“过个小年”、“喝一杯酒”、“得一块肉”,都是应有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