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人民政府

莱芜区位于齐鲁腹地,是山东省的地理几何中心,辖15个镇、862个行政村(居)、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高新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739平方米。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莱芜区是全省的地理几何中心,距济南国际机场80公里,距青岛港220公里,距泰山40公里。三条铁路交汇,四条高速纵横。济莱高铁已经全面开工。莱芜将设叶雪、莱芜北两个车站,2022年底通车,20分钟到达济南主城区。未来,鲁南高铁、京沪高铁将贯通,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莱芜强势崛起。

它历史悠久,内涵深刻。莱芜区历史文化悠久,古称“胜求”,是齐鲁文化交汇之地。这里是“伯夷封地,嬴秦祖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嬴国遗址;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和鲁长城,比八达岭长城早400多年。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86年前,山东省工委在莱芜重建,肩负起我们党在山东重新发展壮大的重任,书写了“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光辉历史。省关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正在进行展览,近期拟尝试开馆;74年前,莱芜战役在这里打响,创造了我军运动战的辉煌战例,铸造了“抓住机遇、敢打必胜”的鲜明品格;50多年前,莱芜人民打赢了“小三线”和“叶雪水库”大会战,创造了莱芜版的“红旗渠”精神。

生态优美,资源丰富。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东有稷山,西有象山,南有莲花山,北有元山,中有大舟山。它拥有距省会50公里的首都市区最大的水面叶雪湖和山东省最高的山湖莲花山天池。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养生之福地。生产资源种类繁多,素有“钢城煤都”之称。中国有5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山,其中铁矿储量6.5亿吨,居华东地区首位。煤炭储量7.5亿吨,是中国重点产煤县(市、区)之一。

动能集中,优质产业。依托莱芜高新区、叶雪旅游区、莱芜农业高新区三大功能区,加快发展以工业经济为核心、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实体经济,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三大基础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势头强劲。山东重工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城智能网联重卡一期当年开工投产,山能重装、昊驰汽车建成投产,150平方公里莱芜智能制造新城拉开框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医药产业园一、二期全面布局。神诺基、华安生物等35家药企全面入驻,“鲁中新药谷”不断做大做强。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太钢、九阳等传统钢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两家企业已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成为一个强势产业和美丽品牌。全区农产品出口分别占全省和全市农产品出口的27%和85%,生姜出口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生姜之乡”和“中国辣椒之乡”。

机会重叠,优势突出。莱芜是一方放飞梦想的沃土,也是一方创业的福地。特别是区划调整后,莱芜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政策叠加的发展黄金期。省委、省政府在资金保障、资源保障、审批权限等方面给予莱芜“五年过渡期”政策。市委市政府给了莱芜省会城市副中心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定位,专门出台政策支持莱芜区加快发展。

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着力构建“一主两辅三带多点”空间格局,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主城区城市更新步伐,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和水环境改善三年行动,加快城市路网和“水城”等重点工程建设;重工业城市加快重工业生活区、居民安置区、路网、管网等重工业配套项目建设;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叶雪新城依托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等重大活动的带动效应,不断完善功能设施和环境景观,精心打造济南的“城市会客厅”。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深化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模式,推动全面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每年民生支出保持在财政支出的80%以上,在就业、教育、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高水平对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