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

苏俄氢弹试验——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核爆炸——为了在核竞赛中击败美国,苏联军方决定在新地岛试验场进行新的核爆炸试验。

最初计划的核爆炸当量是654.38+000万吨TNT。当爆炸威力半径计算为654.38+0000公里时,距离新地岛750公里处有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在直接询问赫鲁晓夫后,军方决定将炸药量减少一半,降至5000万吨当量。专家估计,如果在纽约投票,这座城市会立刻化为灰烬。即使在很深的地铁下面,也很难逃脱。因为所有的出入口都会被火焰融化。爆炸中心700公里以内的城市也难逃一劫。爆炸实验最终决定在新地岛试验场进行。试验场占据整个新地岛,面积8.26万平方公里。

10月30日上午,196110,26吨级“达·伊万”氢弹装入1图-95战略轰炸机。飞机从距离试验场1000公里的摩尔曼斯克奥列尼机场起飞。凌晨11: 32,“达·伊万”在试验场上空爆炸。图-95以最快的速度离开轰炸现场,在爆炸前飞行了250公里,但爆炸产生的剧烈冲击波来得更快,巨大的轰炸机一会儿被甩出去,就像在惊涛骇浪中。在它的背后,一个可怕的蘑菇状火云,一个新岛屿的居民,甚至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没有见过的,迅速扩大,螺旋上升。热核反应引起的电磁扰动波及全球三次,红色蘑菇云高达70公里。世界上迄今为止最猛烈的核爆炸发生了!

核爆后,400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飞机、导弹、雷达、通信等设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苏军失去联系整整通讯了一个多小时。而它的对手美军也深受其害,尤其是离苏联领土最近的阿拉斯加和格陵兰。阿拉斯加和格陵兰的美军北美防空司令部电子系统大部分受损,雷达无法运作,通讯中断。

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

“这是一场千年不遇的大地震。它震级大,震源浅,强度高,地面运动强烈,破坏力极强。”亲眼目睹地震灾区惨状的防灾技术研究院院长薄京山用一连串形容词描述了地震的威力。

资料显示,由于地球特殊的板块结构,印度洋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俯冲,使得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向东滑动。当这些地壳物质滑动到汶川地震带所在的龙门山构造带时,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聚集了巨大的能量。据薄京山介绍,汶川地震震级达到8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主震后5级以上余震不断,持续时间长,也说明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

由于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公里,属于内陆浅源地震,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以通过地震波向外广泛传播,影响范围广,全国除黑龙江、吉林、西藏外均有明显震感。“这个地震中心的烈度高达11度。我们的总烈度分为12度。12度是多少?至今没看过。11度几乎是极限了。如此高的强度,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和持续时间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据薄京山介绍,汶川地震造成了3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破裂时间持续了80秒左右。断层从汶川县映秀镇一直延续到东北青川县,地震裂缝、地震隆起、同震隆起等地面破坏现象随处可见,最大地面隆起达6米。虽然断层经过的山川也发生了变化,但道路、桥梁、房屋等建筑却是不可战胜的。此外,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十分严重。崩塌滑坡堵塞河道,形成许多极具威胁的堰塞湖,部分地区因山体滑坡导致大量房屋被掩埋或被砸毁,进一步加重了灾害损失。

决定房屋受损程度的首要因素是地震烈度。

初步调查统计显示,汶川地震已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2300多万间房屋受损,汶川县北川县城、映秀镇等部分城镇被夷为平地。但记者也发现,同一地区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并不完全相同,类似建筑的破坏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为我们解开了谜团: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不能单纯从地震本身的性质来分析,还要看场地条件、建筑结构等一些综合因素。首要因素当然是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这不仅与地震的震级有关,还与距地震中心的距离和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汶川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为11,破坏严重。而震中以外的成都地区只有7级,损失相对较小。另外,在一些远离震中的局部地区,强度可能更高,这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第二个因素是建筑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据实地调查结果,地震震中引起的地表位移达数米。如果建筑物坐落在断层上,那么大的位移会摧毁即使非常坚固的建筑物。相反,如果建筑不在过错上,损害可能相对较轻。

刘杰曾经在汶川地震现场看到,一个乡镇的同一条街上,位于断裂带上的建筑全部倒塌,而距离断层只有几十米的建筑虽然受损,但并没有倒塌。

第三个因素是建筑结构。同样的地面运动,开大一点的房间承受的力就比较大,相对容易断和塌。

第四个因素是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质量差的建筑物肯定更容易损坏。

刘杰特别指出,任何地区的建筑都有一定的基本设防烈度。如果建筑质量还可以,如果某个地区地震造成的烈度在基本设防烈度之内,建筑应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施工质量的问题。但如果地震造成的烈度高于基本设防烈度,比如震中汶川的烈度是11度,而这个地区的设防烈度是7度,就很难判断房屋倒塌是不是这些地区的建筑质量造成的。

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防灾技术研究院院长薄京山指出:“虽然地震灾害有其不可知性,但也有其规律性。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地震灾害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就有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减少损失。”

人们从如何使房屋坚固抗震,降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入手。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原所长王亚勇介绍,在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从历次大地震中吸取教训,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各种适合国情的工程抗震技术。从1966邢台地震后提出的“地基更深、墙体更厚、屋顶更轻”的理念,到1976唐山地震后创造的“构造柱圈梁”技术的砖房,再到今天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级”抗震设防理论。

谈到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专家们各抒己见,纷纷提出建议。

刘杰认为,新房选址一定要避开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据悉,不久前刚刚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对此有明确规定:搬迁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以及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地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四代地震区划图,划分了各个城市和乡镇的抗震设防烈度,成为工程抗震设防的依据和前提。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军认为,我国实际地震基本符合实际,但相当一部分地震发生在区划图上的低烈度区或附近,实际地震烈度远大于区划图上的设防烈度。为此,王军建议,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实力和提高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可能增加的成本,适当调整地震区划。“既然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地震预测又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王亚勇建议,及时审核调整工程建设抗震设防标准,修订抗震设计规范;及时对地震损坏的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加固和重建;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和实用高效的加固技术。

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