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好古诗词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看花》,描写了扬州人如何种花、买花、赏花。文章的第一部分写道:

我在大江北岸的一个城市长大,那里的园林很有名...有些爱花的人只是把花种在花盆里,放在架子上。架子在院子的对面。院子照例不大,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最多不超过二十盆花。有时在院子里靠墙建一个“花台”,花台上种一棵开花的树,有的种在院子里的地上。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装饰品,不是爱情花。

朱自清先生是扬州人,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在扬州人家的小院里,正如朱先生所描述的,经常搭建一个花台,养几十盆花木。应该说这个院子里一定有个爱花的主人,但朱先生说:“这只是个普通的摆设,不是爱花的人。”

扬州真正爱花的是什么?真正爱花的大概是郑板桥《梅庄吉》中“广陵东二里火”的敬斋先生。此敬斋先生喜梅,“而梅最亲切,机器人修之;睡眠者帮助它;缺者补之;不仅如此,霜月寒,冰魂雪时,梅痴“流连其下,频频催你挂念,不忍则卧。"而当室外风信号泛滥,闪电急射时,他"穿上衣服,把灯举到天上,四处巡视,视梅安危而后安。“敬斋先生爱梅,爱梅,早已视梅为朋友,爱梅如子,彼此形影不离。这也许就是朱心目中的爱人。

当然,郑板桥的静斋先生毕竟还是少数,但扬州人把种花种树当成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十之八九,几乎家家如此。

早在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徐展之就是广陵南兖州刺史。他在自己建造的花园里广植花木,一派“果竹繁盛,花木成排”的景象。到了唐代,在诗人姚合的笔下,扬州已经是一个“花园多半是房子”的地方了。在花园般的房子里,当时的扬州人一定花木繁茂。清代扬州的繁荣使扬州人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种植花草树木成为民居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里种花为田”,“处处种竹,处处养鹅”,成为当时扬州人崇尚和追求的生活情趣。

以前扬州的大户人家都有花园,再晚一点,也有大棚。这些花园和温室一年到头都开满了花。据李斗《扬州原船记》记载,当时扬州北郊的梅花岭、邦华村、宝城、茅山、唐磊等地,都有花圃,花圃以户为单位种植,以荫相连。第二本书说:

湖上的园亭,都带花园,是花的地方。.....花匠叫园丁,养盆景,种矮松、矮雪松、柏树、梅柳。海桐、黄杨木和虎刺,最小的最多。花是最美丽的。冬天暖房烤牡丹。正月为园亭。

李斗的叙述简明扼要。事实上,在旧时代,花园里的园丁每天早上都把精心培育的四季花卉放在花盆里,送到城里主人家的客厅、书房和院子里的花架上,这样,无论是主人家的住所内外,一年四季鲜花总是盛开,芳香四溢。富春茶楼是扬州著名的茶馆,在盐阜路上有一个花园。富春园的四季花,每天早上由园丁准时送到德胜桥的主人住处。主人的住处也叫富春花局。今天的富春茶馆是在富春花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盆花种在陶罐里,透水透气,有利于花木生长,但用于室内陈设就不太优雅了。所以扬州人有很多优秀的瓷壶和紫砂壶,是专门用来放陶罐的。那些瓷壶是青花粉彩的,那些紫砂壶是黑泥红袍的,等等。什么盆配什么花都是有讲究的,园丁会根据主人的喜好合理搭配,比如红色长袍的兰花,衬托出浓密的蓝叶如云;海棠配青瓷,暗红色的花瓣鲜艳而不妖。扬州人在客厅和书房摆放花卉的情况很多。这些特例被称为“季华”,多由红木、紫檀木制成,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几朵花高高低低,齐肩齐膝。还有更低的东西,放在书桌的茶几上,那就是“插座”。花、花盆、花相得益彰,彰显主人的意趣与优雅。

当然还有送花上门的园丁,不是一般的家庭。但普通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赏花乐趣。有条件的,在院内建一个花台,四周短墙,还可以用小瓦、旺砖做成圆形或弧形、或方形或角形的几何图形,看起来像一个大家庭的花窗。没有地方搭建平台,就有人在窗下搭建。花架看起来像梯子,花盆一层一层摆放。占地不大,却错落有致,匠心独运。花坛土壤不多,但很肥沃。种的花木不多,也不会太贵。常见的有海棠、玉簪、炮仗红、凤仙花、天竺、菊花、蜡梅等。但在主人的呵护下,这些四季花木没有主人的呵护,反而比那些名花更加繁茂。事实上,普通人比大家庭更喜欢花。大户人家的赏花是园丁养的好,赏花人对花木的沉浮和季节的变化毫无概念。普通人自己做。虽然有污垢和修剪,但工作后的欣赏更亲切悦目。

扬州人喜欢在家里的中庭和庭院赏花,尤其是在农村。扬州人历来有郊区赏花的习俗。《扬州画舫录》已出版十一年:“画舫有城有会,春为梅花桃花;夏天是牡丹、芍药、荷花三城;秋天是桂花芙蓉第二城。“其实秋天有一座菊花城,冬天有一座腊梅城。李斗可能错过了。扬州人去郊区赏花,最受关注的花有两种,牡丹和琼花。

芍药和琼花早在宋代就很有名。欧阳修在扬州做官时,曾健庭写过诗:

琼花芍药天下无关系,不写诗我有时怨。

我在吴双亭喝醉了,知道广陵泉不是我的责任。

关于扬州的牡丹,曾有“洛阳牡丹,扬州牡丹”之说。蔡京在扬州任知府期间,每年牡丹开放时,采摘十万多株牡丹花,举办“花展”。可见扬州牡丹之盛。因此,到了宋代,刘攽、王冠、孔武忠都为扬州牡丹写下了《牡丹谱》。

关于扬州的琼花,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王禹偁的两首琼花诗。诗前序曰:“扬州后土寺有一花,洁白可爱。它的树又大又花,不知道是什么木头。叫琼花。”从此,扬州的琼花,作为扬州特有的珍稀名花,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除留下大量诗文外,这些文人还专门作笔记,如宋代杜佑的《琼花记》、张敞的《琼花赋》、郑兴义的《琼花编》、明代杨端的《琼花谱》、清代余屈原的《琼花》。上世纪80年代,琼花被定为扬州之花。最近,琼花观又恢复了。三月赏琼花,已成为扬州人的一大乐事。

扬州人爱花爱盆景。相传扬州盆景始于唐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中国五大流派之一,被世人称为“扬派盆景”。杨派盆景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云形”树桩盆景上。此盆景自小培育,精心捆扎,精雕细琢,树干蜿蜒,枝叶分明。在“一寸三弯”中表现出稳重流畅的做工,在“树不直”中表现出精湛的匠心,特别适合室内装饰和庭院装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扬州每年秋季10月都会举办花市,数十个苗圃竞相展示各自的奇花异草。花市持续了好几天,每天都是人潮涌动。花卉爱好者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流栽培花卉的经验,称为“读花经”,成为现代扬州人赏花的新景象。

扬州人赏花,不仅看花的颜色,还闻花的香味。尤其是佩戴携带方便的香花,扬州人特别喜欢。于是乎,扬州就有了卖香花的人。朱自清在《看花》中写道:

夏天的早晨,我们那里有农村来的姑娘,在门边喊着“卖栀子花。”栀子花不是什么优质品,但我喜欢那白幽幽的黄颜色和那肥硕的身材,和那些卖花的姑娘差不多。栀子花的香味,浓而不浓,清而不淡,也是我的乐趣。我就是这样爱花的。

到了朱自清的《栀子花》,扬州人自然会想到同类的珍珠兰和茉莉花,也会想到扬州人觉得很亲切的扬州民歌《好一朵茉莉花》:

多美的茉莉花啊,

多美的茉莉花啊,

花园里的花很香,但并不香。

我有心戴一个,

看花的会骂我。

民谣通过采摘茉莉花来表现男女的向往。这也算是扬州人的别样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