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历史上有名的师生恋。

1,徐悲鸿和孙多慈

一百年前,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思想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女性的进一步觉醒。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女性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才能达到真正解放的目的。1920年,民国大学校园里首先开启了“男女同校”,随之而来的是打着自由解放旗号的师生恋。

1930年秋,徐悲鸿为得意弟子孙多慈画了一幅素描。画中的孙多慈短发,圆月脸,表情冷漠。画中的她,年轻稚嫩,属于那个时代的女学生。徐悲鸿在画的右下角题词:“慈雪绘于三月,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敏感的才华,这在我国是少有的。”愿你一生勇敢勤奋,发扬真正的艺术..."

2.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和其他师生夫妻有些不同。他抓住地面,抓住了学生张兆和。如果他像鲁迅先生那样玩文字游戏,他永远也不会成功――因为追求张兆和的男孩子有一个排。

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同学眼里,他只是一个“书生”,因为和那些从国外回来的教授比起来,他根本没有资本,只是一个只上过小学的湖南湘西穷书生。要不是胡适先生爱才若渴,破例让他来沪任教,他永远也遇不到“白天鹅”张兆和。

张兆和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很富有。这样的小姐怎么会把沈从文这种土气帽子放在眼里?然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爱上了张兆和,疯狂地写情书,并威胁要自杀。最后,胡适总统出面了,张兆和勉强同意了。

1933年,31岁的沈从文与比自己小8岁的张兆和结为终身伴侣。

3.于和马兰

虽然马兰没有在课堂上听过余老师的课,但也应该算是他的学生。从安徽艺术学校毕业后,马兰被分配到黄梅戏剧院。于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应该是一条线上的人。

马兰凭借《严凤英》的演出一举成名的时候,艺术界的一位前辈送了她一本书,告诉她从事戏剧工作一定要看。

这本书是余先生的“艺术创造工程”。正是这本书,让马兰认识了比他大十六岁的余先生。他们通过讨论这本书开始了他们的爱情。

扩展数据:

婚姻和家庭

1930年7月,张兆和在胡适的办公室里第一次见到了沈从文。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胡主席称赞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小说家。张兆和不这么认为。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来得无声无息,却一发不可收拾。他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表达他内心的钦佩。

在一封日期为6月1931的信中,他把成为张兆和的奴隶作为自己的职责。他说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国王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想在张兆和做奴隶。张兆和终于被感动了,并于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1933。

婚礼后不久,因为母亲病危,沈从文回到家乡凤凰城探望。在他的小屋里,他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打算用半天时间写信写文章。可是到了这条船上,我就只想给你写,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50、60年代历次政治运动对沈从文的打击,使他陷入狂喜状态。他一直念叨着“回湘西吧,我要回湘西”。张兆和默默地面对这种情况,眼泪忍不住滚落下来。后来,在妻子的精心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过着艰苦贫困的生活。

个人生活

徐悲鸿17岁时,父母嫁给他,但他对这段婚姻不满,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接回结婚。18岁的儿子取名为强盗,意为“强盗所生”,但家人给他改名为吉生,英年早逝。徐悲鸿不想被家人拖累,去了上海学画。

认识老师兼同道教授蒋梅生,同时认识二女儿蒋碧薇(唐震)。蒋碧薇还没到法国就已经安排许配给苏州茶家,和徐悲鸿私奔了。后来,他生了儿子徐伯阳和女儿徐。

28年后,他分手了,成了张道藩的情人。廖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在他身体不好的时候照顾他。1946年,他娶了一个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生下了徐庆平和许钫钫,陪着徐悲鸿直到去世。他们结婚7年了。

个人生活

他的妻子马兰,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包揽中国所有舞台剧和电视剧最高奖项的人;获得林肯艺术中心、纽约市文化局、美中协会联合颁发的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马兰的大部分主要舞台表演都是由余自己写的。这对夫妇目前主要生活在上海。

百度百科-沈从文

百度百科-徐悲鸿

百度百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