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航天工业的成就

“嫦娥奔月”、“千家万户飞”和“太空行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对广阔的太空充满期待和向往。今天,中国航天一直在为中国人民圆梦,用飞行的壮举为国家争光。

如果把中国的科技事业比作一条奔腾的巨龙,那么航天事业无疑是龙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一直处于偏高水平,使中国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台阶。

天上飞,梦是圆的,天上有月亮。

——中国航天跃上历史新高度。

很多经典瞬间被历史定格。

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赢得了天空和浩瀚的太空,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两年后,中国成功地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国载人航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随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舱门缓缓打开,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天妃”舱外航天服进入茫茫太空,挥舞国旗迎接人们。飘扬在太空的五星红旗告诉世界,中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掌握舱外技术的国家。此时距离中国决定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人们见证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然而,中国航天的视线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高度。

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距离地球40万公里的月球成为中国太空探索的新目标。2007年10月24日,10,嫦娥一号发射;165438+10月5日,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165438+10月26日,中国首张月球图像正式发布...就像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从梦中走进了现实。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从此又添一座闪亮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在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深空探测能力国家行列。然而,从项目立项到完全成功的时间跨度在中国仅经历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30年来,以载人航天和探月为引领,从一箭双星到一箭多星,从服务国家到服务全球,中国航天一步步搭建起通往太空的阶梯,在世界航天科技的巅峰领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自主创新,合力攻关

——中国牢牢把握航天发展的主动权。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1992年,党中央作出了发展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策,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开始的一个前提。今年9月,中央特委决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坚定而明确。此时距离美苏发射飞船已经过去了40年。

“虽然起步晚,但起点不能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王永志回忆起当时的决策情景说:“我们的大思路是跨越式发展。”

然而,“跨越式发展”并不容易。载人航天是战略性高技术,高技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没有捷径,只有自主创新。

创新无处不在。

人们惊喜地发现中国飞船与众不同。它拥有“三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并拥有更先进、更完善的逃生和救援系统。

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一艘飞船。载人航天飞行由七个系统组成。无论是火箭改进、飞行控制、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中国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确保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有的甚至超越。16年,四艘无人飞船,三艘载人飞船,中国载人航天一步一步进步。

探月工程是一个全新的工程。“探月工程是自主创新工程。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是‘中华牌’。”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既是对中国探月技术路线的生动肯定,也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

“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的综合系统工程。以载人航天为例,它需要数百家科研院所、数千家合作支持单位和十万多名工作人员的参与。"社会主义大合作产生生产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合力,才不断创造新的航天奇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立足和平利用太空,立足中国国情,科学民主决策,自主创新,合力攻关,中国航天没有走错路,没有走弯路,没有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使中国航天事业跃上新的高度。独立、科学、高效地发展航天事业,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做出贡献的重要经验。

人才辈出,励精图治。

——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最重要的科技力量在于人才."评价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我们不仅为取得的突破和飞跃而自豪,也为年轻团队的蓬勃成长和年轻科技领军人物的涌现而欣慰。

在航天任务现场,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70后”勇挑重担,“80后”奋勇争先。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占到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的70%以上。在探月工程团队中,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40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70%,平均年龄不到30岁;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试验队有188人,40岁以下的占60%以上。

“我们的团队比较年轻,应该说是相当年轻!”谈起航天队伍中的年轻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充满了兴奋。“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年轻同志担任了领导职务,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受过良好训练的。”

“我相信,依靠这支队伍和这一批人才,我们的航天事业一定能冲到与世界航天强国并驾齐驱的位置。”“两弹一星”创始人孙家栋对中国航天的这些接班人充满信心。

中国航天时代发展的秘诀是什么?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正是老一辈科学家肯登梯、促研,新一代科学家勇于挑重担、奋发进取,才使得中国航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正在成为这些年轻航天接班人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我们的优势是航天队。”谈及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高兴地说,“我们是一支强大而年轻的团队。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优势来增强我们的能力。”

青春孕育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