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特提斯”猜想——新世纪的新目标——开拓中、新生代海相油气新领域

《油迹史》讲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寻找中、新生代陆相油气的故事。

新世纪来临,寻找油气的新目标是什么?如何勘探新的油气领域?特别是在广阔的近海海域,除了继续勘探现有的常规油气外,希望开辟一个大的海洋领域,发现大的海洋油气田。以便有朝一日油气勘探的重心可以从陆地转移到海上。“残特提斯”的猜想,无非是想打开探索者的思维。

任何科学预见、猜想、推测或假设都包含成功和失败。但是,人类文明史的创造总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克服一切困难,使世界科学得以发展。

比如,丁肇中博士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近期空间实验中对宇宙反物质的搜寻是否会马上得到证实,还有待实践检验,谁也不能说百分之百成功。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半生都在实验室度过。他们有勇气走进“迷宫”,即使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他们仍然有勇气走出“迷宫”,最后的成功将属于顽强的人。

鲁迅先生曾倡导过“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说,“不要让最后的人丢脸”。即使他缓慢而执着,他会落后,会失败,但他一定会达到目的。

就探索地理而言,也要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冷静回过头来看,这不就是我们已经超越的油气勘探方式吗?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并不是受了黑油山“黑池子里的烂老鼠”的启发。

-大庆油田的发现不是因为松花江小渔船第一次采集生油岩?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崛起会不会忘记,上世纪50年代初,莺歌海渔民发现了海面上的“鬼火”?

还可以举出很多感人的例子。历史告诫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不经过反复实践就否定科学,显然是违背科学的。

“残留特提斯”的猜想可能成为世纪难题,也可能被实践证明不存在,也可能成为现实,真正成功。这将关系到中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利益和战略需要。

太怀念了,真心希望得到中国地学精英们的支持和鼓励。也希望年轻一代油气地质学家持之以恒攻克这一难题,衷心希望他们用天才之笔书写新的石油足迹!

祝中国油气地质事业迈着高远的步伐迈向21世纪!

在我参与刘光鼎院士主编的《中国海域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的编制时,朱霞院士曾说过,要注意东海南部的海相地层。时隔十年,南海北部大陆坡的海洋地质调查和东海南部丽水凹陷的油气勘探,获得了中生代、古新世甚至早始新世的海洋沉积新资料。

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特提斯海在西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边缘发育。它从喜马拉雅北侧进入南海,向北穿过红河,沿莺歌海向西北方向,再穿过南海北坡的海槽,被东沙以东的台省隆起阻挡,然后分为南、北两支。北支通过台湾省海峡向北进入东海南部;南支从台湾海盆西南向东,进入日本海域。

科学猜想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就地球科学而言,早在20世纪初,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就根据大西洋两岸海岸线惊人的一致性,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猜想。经过全世界的挑战和争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地球革命突然发生,板块构造学说出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才得到认可。当然,魏格纳不是在胡思乱想,而是掌握了大量的科学证据。例如,古生物学的迁移、爬行动物的全球分布以及3亿年前大陆之间石炭纪和二叠纪冰川沉积的迹象,向人类揭示了一部耐人寻味的地球进化史。

「残余特提斯」的猜想依据是什么?

依据之一是1985年,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瓯江坳陷建造了灵峰1井。该井在2013米以下钻遇一套海相古新统,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分析含有有孔虫、沟鞭藻和钙质超微化石等。,并通过与国际标准属和化石的比较证实了这一套。统上部有一组煤系地层,可能是古新世末海平面上升,造成大量陆生植物漂流入海沉积。这表明东海陆架南部有一个广阔的古新世盆地和古海洋环境的变化。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将此地层命名为“灵峰组”,在此地层下可见晚白垩世地层,但从3041米以下钻遇320米老变质岩系。岩心样品由地矿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采用Rb-Sr全岩等时线法测定。其地质年龄相当于晚元古代,1.68亿年前,可与老变质岩系对比。变质岩系中也有油气显示,证明油源来自古新世海相地层。后来钻石门滩1井时,较厚的灵峰组约558米,上部盖层较好,下部为海相烃源岩。

其次,65438年至098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天文台合作,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进行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历史。在大陆坡地震剖面上,发现连续反射、强振幅、远距离可追踪对比的地震波组(不同于大陆架中生代大陆地震波组)。)

据中美合作中方科学家姚伯初介绍,大陆坡水深800 ~ 1400米,海底为向南的斜坡,分布有许多冲沟,相对深度100 ~ 500米。剖面上,新生代沉积为1800~4000米。以T6时始新统顶界为界,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从海底到T6,下构造层从T6到Tg(作者怀疑还包括海相古新世)。Tg下,反射波向北倾斜,计算地震层速度5.05km/s,厚度5 ~ 7.8km,尽管有构造变化,但沉积层面仍很清晰,顶部已被侵蚀形成残积层,确认为海相中生代沉积,推测中生界底界为侏罗系。它位于东沙群岛-澎湖群岛的火山弧前,成为一个弧前盆地。这就是笔者推断的中生代晚期的“残余特提斯”。

1995年期间,冯志强教授在研究南海北部的构造运动时,提出“根据海南岛出露的海相二叠纪地层中大量的南京,推断古特提斯的水与中国东部是相通的。由于在海南岛以东的古特提斯印支缝合带没有明确的岩石学或构造学证据,分布在广东和福建陆地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滨海海相地层被解释为亚洲板块东部的边缘海或残余海沉积。早侏罗世以后,华南和南海之间存在一个类似于裂陷槽的晚特提斯。而封闭的地质时代从印支晚期持续到燕山早期,一直延续到古新世和始新世早期。”

第三,台湾盆地西南部F1井所见白垩纪地层为浅变质海相页岩,含超微化石,地层最大厚度可达5000米,反映了残余特提斯沉积向东延伸的趋势。

第四,65438-099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龚再生、王两位专家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文东丽水凹陷海相古新统沉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作出了预测和评价:“丽水凹陷具有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大中型油气田的前景。凹陷内丽水36-1和温州13-1构造是台北凹陷油气勘探的突破点。

梦想终于有了回报,专家的科学预言被一点点探索实践所证实。1997期间,东海石油公司与英国超标石油公司合作,在文东丽水凹陷32区块建设丽水36-1井,在海相古新统获得高产天然气。这一重大发现开辟了东海南部海洋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谱写了该海域油气勘探历史的新篇章。这一消息的传播震惊了中外石油界(因为之前已经钻探了14井),引起了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引起了人们对古新世特提斯海研究的浓厚兴趣。从事东海油气勘探多年的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赵金海教授、同济大学王教授也反响强烈。

特提斯来自古希腊神话,波塞冬的妹妹和妻子被称为特提斯。自然科学介绍后,有两种意见:天文学上,土星的八个卫星中有一个叫特提斯;在地质学上,中生代全球地槽被称为特提斯地槽,简称特提斯。另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诺伊马尔提出在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有一个东西向的海洋,即地中海中部。后来,为了纪念希腊神话学家瓦西努斯的妻子,许氏将其命名为特提斯。

近百年来,特提斯概念所代表的海洋性质和地质时代有所扩大,不再局限于中生代海洋,还包括古生代浅海。

1964年,甘瑟(1964)在划分喜马拉雅构造单元时,称喜马拉雅北侧寒武纪-始新世浅海相沉积带,又称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据悉,特提斯海也形成于古新世末的埃及瓦迪努库尔和土库曼斯坦托朗利,那里的底栖有孔虫因缺氧而灭绝。

综上所述,中国海的“残余特提斯”自西向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鹦哥海槽-印支运动,地中海洋壳俯冲入华南地块,使印支地块闭合,留下红河缝合线。由于印度板块的不断嵌入,印支地块被东推,导致封闭的红河断层的NW向走滑断裂,产生新的张力,诱发特提斯继续活化,接受了一半的深海相沉积。

在莺歌海盆地的东南端,乐东30-1-1A井是该盆地钻井最深的一口井,最终井深5026米,尚未钻遇新近系。地震勘探剖面获得的近20000米的波组尚未见底,难以确定深层沉积地层和基底的性质。但地槽的形成与红河走滑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很难用“沉降速度”来解释。张启明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称莺歌海为“独特的沉积盆地”。

(2)南海北部的大陆坡海槽——根据地震调查资料,推测中生代特提斯仍然存在。由于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它是否与鹦哥海槽相连?目前还很难确定。有可能本来是一个统一的海槽,后来被一个南北向的剪切断层错位了,分离了。这个残存的特提斯在始新世早期之后变成了一个“失落的海洋”。

(3)“灵峰海”——东海受北西向断裂影响,形成南北向的块状构造格局。在南部地块,即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的台北坳陷及其东部海域,古新世接受了来自南海的特提斯海侵,从而形成了“灵峰海”,接受了广泛的古新世海相沉积。其古海洋环境:基底为古变质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沉没大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边缘海。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兴起后,根据古地磁资料和大陆等高线重新绘制古生代末期的泛大陆时,确定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存在特提斯海,西窄东开与太平洋相连。这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残留特提斯”。

猜想变成现实了吗?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如果猜想成为世纪难题,希望后面有人来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数学领域。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举世闻名的数学难题终于在陈景润手中有了突破。

21世纪,希望有一批年轻的地质学家在中国海“残余特提斯”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形成基础理论。谁带路?我们应该等待并对此保持乐观。

学习唐代大诗人韩愈:“言出必行!”扎扎实实克服猜想的困难,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如愿以偿,再创佳绩。

(本文发表于《中国地质》第四期1998)。

油迹史:油气勘探50年